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粮是是蜜蜂在蜂巢中将采集到的花粉团咬碎后用蜂蜡封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形成蜂粮。本研究以天然蜂粮作为参考,分离并研究蜂粮中蜂花粉发酵含有的微生物,筛选获得优良发酵性能的菌株,并采用液态小型发酵罐进行发酵实验。最后对人工蜂粮和天然蜂粮部分营养成分进行初步比对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天然蜂粮作为参考,分离并研究蜂粮中含有的微生物,确认其分属杂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红酵母属Rhodotorula;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Lactobacillus rhamnosus;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乳酸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对分离鉴定的菌5、6、7、8、9、10、12七种乳酸菌株进行产酸活性测试,通过测定培养液pH值和可滴定酸,菌8的产酸活性最强。测定乳酸菌的抑菌活性时,7株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存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6外的乳酸菌对大肠杆菌也存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菌7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现有抑菌活性,而其余菌株对其无明细抑制作用。对指示真菌的抑菌活性具体为,菌6、7、8、12对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余菌株未检测到对其的抑菌活性;菌5、6、8、10等对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综合乳酸菌的产酸活性和抑菌活性,最终选择菌8作为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株,并测定出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5℃,pH值为6。(3)设计实验优化乳酸菌在小型液态发酵罐中的发酵条件。以乳酸菌活菌数、感官评分等试验评价指标,确定发酵的接种方式为乳酸菌单独发酵。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蜂粮液态发酵工艺进行响应面分析,通过求解乳酸菌活菌数(107cfu/g,以Y1表示)与感官评分(Y2)对自变量装液量(A)、乳酸菌接种量(B)、发酵温度(C)和搅拌转速(D)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到实际最优提取条件为:装液量(v/m)为8.4、乳酸菌接种量(v/v)为10.3、发酵温度为33℃、搅拌转速为436 r/min、发酵周期为4天。(4)通过检测还原糖、总糖、粗脂肪、粗蛋白、α-氨基酸等指标评判人造蜂粮和天然蜂粮的营养价值,发酵后的人工蜂粮总糖增加了22.45%,粗脂肪降低了0.58%,粗蛋白增加2.18%,氨基酸总量增加0.49%,由此可以看出,花粉经过发酵后,各种营养成分有了较大的改变。实验采用SDS—PAGE电泳法,发现发酵成为蜂粮后未见原花粉中相对分子量为23 kD的蛋白,由于有报道己分离并确定出致敏蛋白是一些相对分子质量在20 kD40 kD的酸性蛋白,因此一定程度地说明了发酵后花粉的致敏性蛋白被消除,但是需要在动物上进一步实验才能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