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中静脉导向解剖性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HL)以左肝外叶或右肝后叶胆管分布多见,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以我国西南、华南、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部分区域较流行。HL的病因主要有胆汁淤滞、细菌或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及胆道解剖变异等。HL的长期发作可导致肝实质萎缩和纤维化、引起胆汁性肝硬化、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内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HL的治疗遵循“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原则。外科手术是目前公认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以胆道取石及病损肝段切除术为主导,必要时辅以胆管整形术或胆道重建术(例如胆肠吻合术)。术中胆道镜检查、胆道造影、超声检查和其他技术可用于提高手术效果。其中,最核心最有效的为肝切除术,能同时达到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的目的。由于HL患者的结石及病变胆管严格沿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理论上,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Anatomic Hepatectomy,AH)能完整切除病变肝段及肝叶,以取得较好疗效、降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达到彻底去除病灶的目的,因此被认为是治疗HL较理想的方法。半肝切除术是AH的典型术式。根据术中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主干显露与否,AH可分为MHV导向与非MHV导向肝切除术(传统解剖性肝切除术,TAH)。Makuuchi教授认为,达到目标肝段主肝蒂的离断以及主肝静脉的全程显露为标准的肝切除术才能被称为AH。ST.Fan于2007年强调半肝切除时应以肝中静脉为导向,可避免肝蒂损伤、获得精确肝切面。根据传统教科书及部分学者观点,以目标肝段主肝蒂的离断即为AH,而不要求充分显露主肝静脉。研究表明,在开腹条件下,相对于统解剖性半肝切除术(Traditional anatomic hemihepatectomy,TAH),行肝中静脉导向半肝切除术(Middle Hepatic Vein-Oriented Hemihepatectomy,MHV-H)能获得更好的近远期疗效。近年来,HL微创治疗领域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涉及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胆道镜等多种微创技术,以腹腔镜技术为主流和标志。目前,尚未见腹腔镜MHV-H(L-MHV-H)与TAH治疗HL的对照研究的相关报道。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腹腔镜肝中静脉导向解剖性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术前三维可视化技术及虚拟分割的半肝断面进行解剖结构分析,探索其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进行第二部分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9例接受腹腔镜AH(LAH)的H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L-MHV-H与TAH两种手术方式治疗HL的围术期结果及远期疗效,旨在探讨L-MHV-H治疗HL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可能优势,为LAH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术前三维可视化资料完整的34例患者。运用美国EDDA公司的IQQA-Liver系统(IQQA-Liver,EDDA Technology Inc.Princeton,NJ,USA)进行术前三维可视化成像检查分析,将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进行肝脏的虚拟分割。统计分析模拟半肝切除术进行虚拟分割后,各肝断面相关指标,为采用LAH术中引导手术方向、确定切肝平面以及半肝断面上管道结构的有效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进一步进行第二部分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LAH的99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显露MHV主干的L-MHV-H组43例,以及不显露MHV主干的TAH组5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失血量、肝断面面积、单位面积失血量、术中中转开腹率、术中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围术期结果;结石复发率及胆管炎复发率、最终结石清除率等随访结果。基于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针对结石分布于肝ⅡⅢⅣ段、且肝Ⅳ段胆管有扩张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进一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结果及随访结果。本研究的进行获得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KY2019158),并在国际临床研究官网(Clinical Trails.gov)完成注册(注册号:NCT04422249);该研究获得了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肝胆管结石病外科诊疗规范的建立》(201502014)资助;也得到了重庆市课题《腹腔镜肝切除精准外科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应用》(编号:cstc2016shms-ztzx1001-2)资助。结果第一部分:MHV属支及Glisson蒂分支的分布情况:MHV属支在L1、L2上分布的平均数量分别为IVa1.03、1.54,IVb1.26、2.31;在R1、R2上分布的平均数量分别为V1.76、1.84,VIII1.34、2.64。Glisson分支在L1、L2、R1、R2上分布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14、2.31、0.51、1.24;MHV主要属支在各肝断面的分布数量:MHV在IV段有1个属支的占15例,有2个属支的占11例,MHV在V段有2个属支的占12例,有3个属支的占17例;在VIII段有2个属支的占13例,有1个属支的占9例。MHV在IV、V、VIII段大于5mm的分支最多为5支,最少为3支,平均5.37±1.12支;各肝断面的长径:沿L1、L2、R1、R2离断肝实质肝断面的长径分别为61.45±21.38mm、78.39±25.17mm、54.12±17.82mm、71.55±19.37mm;MHV主干长轴与IVC、LHV、RHV夹角:分别为65.38±12.76°、68.14±15.59°、51.22±17.15°,MHV的IVb段与V段属支夹角35.57±16.93°,当MHV与LHV共干时,其夹角62.26±21.39°。第二部分:基线资料上,两组所有病人术前Child-Pugh分级A级。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白蛋白、合并症、结石分布位置、合并胆总管结石、既往手术史等基线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方式上,L-MHV-H组行左、右半肝切除术患者分别为41例、2例;TAH组行左、右半肝切除术患者分别为50例、6例。L-MHV-H组行Glisson鞘外、鞘内解剖法患者分别为11例、32例;TAH组行Glisson鞘外、鞘内解剖法患者分别为16、40例。L-MHV-H组、TAH组联合胆道探查患者分别为30例、36例。两组患者在上述手术方式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围术期结果方面,L-MHV-H组比TAH组手术时间更短(307.12±115.75 vs 357.70±95.66 min,p=0.019),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结果与其一致;L-MHV-H组比TAH组肝断面面积更小(54.7±18.2 vs 73.5±24.9 cm~2,p=0.031)、单位面积失血量更少(7.56±8.9 vs 9.12±11.2 ml/cm~2,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之下,两组在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术中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MHV-H组术中结石清除率比TAH组高(95.3%vs 75.0%,p=0.01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10.1%vs 48.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结果与其一致。91例患者(91.9%)成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范围6-125个月)。L-MHV-H组的结石复发率(2.3%vs 19.6%,p=0.013)及胆管炎复发率(2.3%vs 17.9%,p=0.034)比TAH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最终结石清除率(100%vs 94.6%,p=0.255)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可以看出L-MHV-H组比TAH组最终结石清除率高的趋势,分层分析结果与其一致。L-MHV-H组残余结石通过T管窦道胆道镜取出;在TAH组发生结石残留的患者中,11例最终经ERCP取出结石,3例发生永久性结石残留。L-MHV-H组复发结石通过ERCP取出;而TAH组复发结石的患者中,2例经ERCP取石,9例患者再次手术,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道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其中2例同时进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结论一、术前三维可视化及虚拟分割技术能为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术中引导手术方向、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确定切肝平面以及有效处理半肝断面上管道结构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二、腹腔镜肝中静脉导向与传统解剖性半肝切除术均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相对于传统解剖性半肝切除术,腹腔镜肝中静脉导向解剖性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提高术中结石清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石及胆管炎复发率的优势。对于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尤其是充满型结石患者,我们推荐行腹腔镜肝中静脉导向解剖性半肝切除术。三、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接受右半肝切除术的病例数较少,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钛及其合金由于良好的力学特性,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被作为内植物广泛应用于骨科等领域。内植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平均年龄的增加,内植物的使用越来越多。然而,一旦发生内植物相关感染,后果是灾难性的,将给病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植物相关感染率已显著下降,每年仍然有大量关节置换及骨折病人发生内植
学位
研究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在病理上分为两期,高氧介导的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是I期ROP血管生成受阻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细胞在视网膜血管生成和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研究ROP病理生理发展机制的关键性细胞之一。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1(BACH1)可以抑制VEGF和血管生成,而血红素可以降解生物体内BACH1。然而,血红素对ROP的影响尚不清楚。
学位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发生在黄斑区视网膜表面的眼部纤维化疾病,其本质是由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视网膜表面经过纤维化的过程形成的纤维细胞增殖膜。增殖膜会随着病情进展增厚并对视网膜牵拉,严重影响视功能。目前关于iERM的治疗共识认为只有在严重影响视力或者引起中度视物变形时才
学位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高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的形成,可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一项全球性研究显示SLE患病率为每年9-241/10万人,SLE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性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高原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前往高原的人口日益增长。高原低氧极大地挑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尽管大量研究描述了急性高原暴露后的心功能表现,但高原心室舒张功能变化仍然存在争议。心室松弛功能在心室舒张早期发挥作用,另外心房有效收缩参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心房通过三个时相调节整体心脏功能,但目前对高原暴露后心房功能表现知之甚少。此外,不同个体高原心脏功能表现存在很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烧伤创面感染是烧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烧伤创面组织变性坏死,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皮肤屏障功能消失,血液循环障碍,易出现创面水肿、充血坏死等情况,为细菌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加之患者机体免疫力不足,抵抗力差,容易导致创面局部感染发展为全身感染。加之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广谱耐药致病菌株不断出现,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烧伤创面中最常检出的三大高耐药致病菌之一,它极易在创面上
学位
一、研究背景胫骨远端通常指胫骨远侧中段的骨干和踝关节周围的松质骨,此处为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胫骨远端骨折分为不涉及踝关节的远端胫骨干骨折(AO分型为远端的42A-C型和43A型)和涉及关节的Plion骨折(AO分型为43B-C型)。胫骨远端解剖结构是“皮包骨”结构,局部软组织脆弱,血液供应较少。若骨折手术后发生感染,治疗难度较大。骨搬运常用于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但是其存在佩戴外固定时间较长、
学位
背景及目的腰背肌作为人体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脊柱动态平衡、实现屈伸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表明,脊柱-骨盆等影像学参数所反映的脊柱形态与退行性脊柱畸形(Degenative spinal deformity,DSD)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忽略了韧带、肌肉等软组织因素在退行性脊柱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核心肌群解剖位置的特殊性,现有的腰背肌功能状态的研究
学位
背景在当下注重医疗环境安全的背景下,医疗失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引起医疗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术失误及术后并发症,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医学教学至关重要。目前包括微创外科在内的医学教学方式主要为“学徒式”,存在教学周期长、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增加医疗安全隐患等不足,在当前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模拟培训教学可克服传统“学徒式”教学面临的困境,国内外研究人员已证明该教学方法可显著提高外科技能教学质量
学位
背景锌指蛋白589(ZNF589)和831(ZNF831)是锌指蛋白家族的成员,该家族是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有证据显示ZNF589基因在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ZNF831基因与乳腺癌中的免疫活性和干细胞调节相关。然而,ZNF589基因和ZNF831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方法1.通过TIMER和UALCAN数据库探索泛癌中ZNF589基因和ZNF83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在Onco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