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揭示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以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梗塞为实验模型,以针刺对脑缺血时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为主题,采用显微录相装置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法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动态定量地观察了MCAo后3、6、24小时软脑膜微血管密度、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血流速度等的变化,以及针刺对其的影响。结果如下: 一、MCAo后3、6、24小时,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而针刺可使微血管开放增加,密度增大。说明针刺能促进脑缺血时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MCAo后3、6、24小时,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表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运动,并伴随着流速的降低。说明其血管自律运动紊乱,严重地影响着缺血区及时有效地接纳代偿血流。针刺组3、6小时血管运动的频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组;振幅明显高于模型组,血流速度较快。表明血管自律运动活跃,有力地“吸吮”着代偿血流。24小时时,其频率、振幅已接近正常水平。以上说明针刺能及时有效地纠正MCAo后脑血管自律运动的紊乱,改善脑微循环灌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