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水条件下小麦养分吸收动态、分布特征及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涝渍害是全球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破坏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甚至是绝收。沿淮低洼地中低产田分布的土壤主要为砂姜黑土,质地粘重,又因其水利设施不完善,极易受湿涝灾害的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差,土壤肥力低,严重阻碍小麦的生长,影响其品质,降低产量。研究小麦涝渍害的危害程度和机理,对当今和今后大力发展小麦生产,乃至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在砂姜黑土原状土柱中进行,研究小麦不同时期淹水后土壤养分在根际与非根际的分布状况和对小麦营养元素吸收与积累的影响;探讨小麦根系活力、伤流量、生物量和产量随淹水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沿淮低洼地中低产田排涝降渍技术标准与土壤水分有效利用、预防和减轻小麦涝渍害及淹水条件下小麦稳产、高产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淹水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降低生物量,减少产量,淹水时间越长,生物量的下降和产量的减少也越严重。   2、淹水条件下影响了根外、根际土壤氮、磷、钾的含量与分布。淹水两个时期氮素、磷素养分在根际处均富集,钾素养分在根际处形成亏缺。   3、淹水条件使土壤根际、根外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从而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4、持续性淹水严重阻碍了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降低了地上部分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淹水钾素对生物量的形成影响最大。   5、淹水影响了小麦体内可溶性糖的合成,淹水时期不同,影响不同。拔节期短期淹水促进了小麦可溶性糖的合成;灌浆期淹水降低了小麦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6、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小麦根系活力的还原强度明显降低。同时影响了小麦伤流液的形成,降低了伤流液中钾素的含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氨基酸的合成。   7、拔节期,小麦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氮素含量、积累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正相关,所以地上部分氮素含量可以作为检验小麦生长是否受到淹水抑制的生理指标。
其他文献
通过连续四年(2008-2011)水稻氮、磷、钾肥“3414”长期定位试验,建立水稻施肥量和产量回归方程,计算最大施肥量、最佳施肥量等施肥参数,测算肥料利用率,并作水稻氮、磷、钾肥料效应年间变异分析,结果如下:1.据水稻氮、磷、钾三元二次肥效方程分析,氮肥的最佳施用量年间呈递增趋势;磷肥最佳施用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钾肥最佳施用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计算结果表明,第四年的最佳施肥量更接近平均最佳施肥量
镧是一种稀土元素,上世纪70年代稀土以微肥的形式被人们广泛利用以来,加速了土壤和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富集和积累。由于稀土元素是重金属,随着大量的稀土元素在工业和农业上的不断
坡地红壤是指发育于基岩风化壳的山地丘陵红壤,我国的坡地红壤面积约占红壤总面积的53.00%,广泛分布与我国南方14个省区。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00%,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这类土壤土层较薄,抗蚀能力弱,土壤肥力下降和地力衰退,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因此发展红壤缓坡旱地水土保持技术是该区改善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传统水保模式来说,生物措施具有经济、长效及可持续的优点。本研究设置对照处理
库拉索芦荟(Aloe vera.L)是多年生百合科芦荟属肉质草本植物,其叶片含有芦荟多糖、芦荟甙素等天然活性成分,这些功能因子已被确证具有抑菌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功效;长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今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规模不减反增,农村人均居民
湿地水陆交错带由于其显著的边缘效应,在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湿地交错带植物作为水陆交错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发达的根系及其
1植物名称石沙参(Adenophora polyantha Nakai)。2材料类别种子。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与无菌苗生长培养基:(1)MS,(2)1/2MS;丛生芽诱导与增殖培养基:(3)MS+6-BA 0.5 mg·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