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氨氮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a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根据维诺格拉斯基柱法分离得到8株纯菌株,选取其中脱氮效果较好的两株细菌P3和P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这两株菌生长以及去除废水中氨氮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高密度发酵的方法。设计一个容积为10L的反应器,采用固定化混合菌株的方法在该反应器中处理氨氮废水,并研究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混合菌株去除废水中氨氮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脱氮菌株的分离鉴定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碳氮源试验,参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和16SrDNA实验结果初步推测P3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6菌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defraqrans)。  P3菌生长对数期为72h,该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9℃,初始pH值7.0,氯化钠浓度0.1%以及摇床(100r/min)培养。P6菌生长对数期为72h,该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9℃,初始pH值7.5,不含氯化钠以及摇床(100r/min)培养。(2)脱氮菌株处理氨氮废水的最适条件P3菌去除氨氮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22-29℃,pH值10,湿菌量1.2g/150mL,乙酸钠浓度0.15%和摇床(100r/min)培养。在此条件下处理氨氮含量为200mg/L的废水,3d后氨氮去除率达到41%。P6菌去除氨氮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29℃,pH值11,湿菌量1.2g/150mL,乙酸钠浓度0.1%和摇床(100r/min)培养。在此条件下处理氨氮含量为600mg/L的废水,3d后氨氮去除率达到45%。  (3)脱氮菌株的高密度发酵经过接种量、培养基成分、培养环境条件和培养方法的优化,对脱氮菌株P3和P6进行高密度培养。优化后的高密度发酵条件:以935mg/L的接种量将P3菌接入乙酸钠含量0.2%、氯化钠含量0.1%、酵母浸出液(YE)0.2%和加入维生素B1的生长培养基中,培养过程中保持pH值8.0,并于发酵24h后加入7mL新鲜的10倍浓缩的生长培养基,结果得到湿重14.67g/L的P3菌,比原培养条件下提高了179%。以1800mg/L的接种量将P6菌接入乙酸钠0.25%、YE0.09%、不含氯化钠和加入生物素的生长培养基中,并于发酵24h后加入7mL新鲜的10倍浓缩的生长培养基,结果得到湿重16g/L的P6菌,比原培养条件下提高了131%。  (4)混合菌株处理氨氮废水及其固定化实验结果证明混合菌株处理效果比单一菌株的好。因此,选择混合菌株处理氨氮废水。实验采用固定化的方法,筛选出了最适合的固定化材料,最适挂膜条件以及最佳曝气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在1个纤维球/50mL废水的固定化材料比例条件下,P3菌和P6菌以1:5的比例混合接入生长培养基中,静止不曝气培养3d后,加入氨氮含量600mg/L的废水,在弱曝气60h的条件下,3d后氨氮去除率达到96.38%。  (5)固定化脱氮菌株反应器处理氨氮废水在自行设计反应器中,采用固定化混合菌株的方法处理氨氮废水,筛选出了最佳曝气时间,并研究分批处理和连续处理的方式对混合菌株去除废水中氨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分批处理氨氮废水的过程中,采用弱曝气60h的方法有利于混合菌株P3和P6去除废水中的氨氮,3d后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58%。在连续处理氨氮废水的过程中,废水停留时间为48h的条件有利于混合菌株P3和P6去除废水中的氨氮,3d后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59.3%。
其他文献
Nitrous oxide (N2O)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greenhouse gases, and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PNA) process emits higher N2O than traditional nitrogen removal
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气体时刻威胁着工业生产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研发具有高气敏性能的气体传感器,实现对环境中危险气体的有效监测和
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以其具有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功效,已经成为环境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该技术在利用木质纤维素这类复杂生物质发酵产氢时普遍存在产氢菌种筛选、培
以一种复合推进剂为对象,研究了纳米CuO在体系中的分散技术,并与微米CuO进行对比。首先,通过制备复合粒子的方法,得到了分散性好的纳米CuO/AP复合粒子,并采用透射电镜(TEM)、比表面分析(BET)及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纳米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发现纳米CuO的分散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次,研究了纳米CuO的分散状态对复合推进剂的燃烧热、爆热以及燃速-压强指数的影响。通过对同一个样品的不同
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折流式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以实验室配制的低C/N值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水流方向时反应器的工作情况,并通过一系列正交试验考察了电流强度、H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