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是听觉信息加工的重要听觉核团。来自外侧丘系背核(dorsal nuclei of lateral lemniscus,DNLL)的抑制性输入在塑造IC神经元声反应特性中起了重要作用。本实验在自由声场条件下,采用单单位胞外微电极记录的方法,研究了昆明小鼠(Mus musculus,Km) DNLL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从而进一步分析DNLL在听觉信息处理中的功能。同时,运用声刺激与电刺激结合的方法,探讨了DNLL上行输入对IC神经元声信号特征检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共获得96个DNLL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将其分为瞬时型(transient)与长时型(ongoing)两种反应类型,前者发放模式为起始型(onset),而后者主要包括持续型(sustained)、起始-持续型(onset plus sustained)和暂停型(pauser)三种发放模式。多种类型发放模式的存在,提示DNLL神经元可以更有效地对声信号及其参数进行加工。两种反应类型DNLL神经元的最小阈值(minimum threshold,MT)及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DR)存在显著差异(t-test, allp<0.01),且不同发放模式的长时型DNLL神经元的MT、第一次发放潜伏期(first spike latency, FSL)及DR均存在显著差异性(one-way ANOVA,all P<0.001)。实验获得87个DNLL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均为开放的“V”型,其中79(90.8%)个为单峰型,8(9.2%)个为多峰型。未发现DNLL存在明显的背腹音频组构。 2.DNLL局部电刺激前与DNLL局部电刺激时,共获得72个对侧IC神经元的放电率-强度函数(rate-intensity functions,RIFs)曲线,以及其中64个神经元的FTCs。根据DNLL上行输入对IC神经元发放数的影响,将其分为Unaffected和Inhibited两种类型。这种影响与声、电刺激间隔有关。对两类IC神经元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在下丘内的分布无差异性。DNLL局部电刺激使得两类IC神经元的MT显著上升,且Inhibited神经元的FSL显著延长(paired t-test,p<0.001)。此外,还增强了IC神经元的强度敏感性,使得IC神经元RIFs的DR缩小,斜率(slope)增大,部分IC神经元的RIFs类型发生改变,且这种抑制性作用在Inhibited神经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DNLL上行输入并未使得IC神经元的FTCs发生明显的改变,推测IC神经元频率选择特性的形成可能是由其他神经核团介导的。 上述结果表明,DNLL神经元的声反应类型多样,其上行抑制性输入参与IC神经元声信号特征检测,并对其强度调谐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