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对于个人来说,参与构筑起了个人生活的精神家园,能够实现个人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信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反映国家公民精神文明的最高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的主导信仰,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当前我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儒家传统文化信仰、各种宗教信仰、西方自由主义信仰等并存的局面。因此,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性特质与思想内核,分析其时代意义,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显得尤为迫切。论文第一章分析了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和特征。信仰产生于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满足,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由衷相信和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完整的信仰体系,它也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和健全的信仰。论文第二章和第三章深刻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与思想内核。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真理性的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内涵着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理想性和超越性三个维度,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追求。此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导向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内核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体论依据、三个维度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意义和构建的方法与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了对人、社会和意识的正确指导,而其现实意义主要有面向生活的现世信仰、进人民族的精神家园、融会传统的信仰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要运用四个方法,即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效相统一、示范引领与主体选择相统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批判斗争与吸收借鉴相统一。要在实践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层面,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教育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意识形态层面,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