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初期阶段,如何引入微观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微观领域最突出的主体是公众,公众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IPCC的一份评价,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有72%来自于家庭的消耗,中国多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样来自于家庭的消耗——占到50%以上。然而,目前鲜有制度能调动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但碳普惠机制在实现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初期阶段,如何引入微观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微观领域最突出的主体是公众,公众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IPCC的一份评价,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有72%来自于家庭的消耗,中国多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样来自于家庭的消耗——占到50%以上。然而,目前鲜有制度能调动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但碳普惠机制在实现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碳普惠机制是指:碳普惠机制是指由政府主导,通过将政策、商业和市场激励后的个人、社区、小微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量化后予以一定奖励而形成的一种正向反馈机制。它具有制度性、交易性、主体多样性等特征。该机制的核心要素包括碳积分兑换制度、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以及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PHCER)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本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碳普惠机制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国内部分地区碳普惠先进实践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出我国碳普惠实践的成果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多地对碳普惠机制的探索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广东省、江西省、浙江杭州等,都在当地的实践中获得了正向反馈。但是,对于构建全国性的碳普惠机制构建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立法的层级不高、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性差、碳积分的法律属性模糊等。之后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日本的“环保积分制度”和英国的“个人碳交易制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日本环保积分制度的建立背景以及相关主体等与当前我国构建碳普惠机制有着多处相似的地方,而英国个人碳交易制度则在公众接受程度和政府职责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对我国当前碳普惠机制构建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对英国和日本的相关制度进行借鉴,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构建完备的碳普惠机制的路径,如建立相关的制度基础、搭建碳积分制度与数字人民币的制度衔接、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的主导作用等。
其他文献
资产收益预测问题的核心是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以Markowitz的均值方差理论为基石,以套利定价理论(APT)为补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框架。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传统资产定价研究面临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异象因子不断涌现增多,形成“因子动物园”;(2)传统线性模型(OLS)无法有效识别异象因子间的非线性关系。机器学习,尤其是在各种任务场景中都表现
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参与公司治理的女性管理者不断增多。许多国家推出明确的性别配额制度推进女性加入管理层,尽管中国尚未出台法律或法规要求公司管理层必须实行性别配额制度,但在管理层性别多元化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一现象究竟是公司对性别平等这一呼吁的回应,还是因为女性高管对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术界早已关注到女性高管在公司治理中体现的重要价值。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女性高管对公司绩效、信
股利政策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的制定涉及到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上市公司发展不可或缺。良好的股利政策不仅要保证公司自身业务发展,也要稳定投资者情绪,是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决策。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公司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学者们关于公司决策的研究不再拘泥于行为主体都是独立的假设,经济领域的诸多现象已证明了决策中互动现象的存在,公司股利政策同群效应的研究也成为热点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诸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发展越来越迅速,这造就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成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本文旨在论证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原
经济高质量发展于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是指由以“量”和“速”为重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质”和“效”为重点的“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此种经济模式下,金融成为提质升效的重要拉手,其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但由于传统金融存在门槛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很多人有金融需求却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之下,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其拥有着门槛与成本双低的特点,能够更全面的为金融弱势群体提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丰硕成果让中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但在几十年间,粗放式发展也造成诸如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破坏和贫富差距大的问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经济形式下发展的需要。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金融不仅是国家地区经济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环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金融科技正以改革和创新之势驱动金融界形成新业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工业行业为龙头牵动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式奇迹,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面对日益趋严的环境问题,我国工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势在必行。环境规制是有效抑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但环境规制的实施如何影响绿色生产效率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根本是改变工业发展方式,金融资源配置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环境规制导致的企业
普惠金融就是以机会均等的需求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综合的、有效的、价格可承受的金融服务。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自2021年以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愈发迅猛,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贫困人群和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保险服务等金融服务。本文界定了数字普惠金融和保险密度的概念,并介绍了长尾理论和金融排斥理论,其
市场经济中存在适应长期交易关系的继续性合同,这类合同的特点是给付内容、当事人双方的给付行为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地延续,这使得合同的总给付范围在合同订立时无法确定。如果任由合同的期限不断延长,不对继续性合同进行限制,合同双方当事人所需要承担的交易风险就会增大,这反而将会制约当事人的自由,对经济交易往来的活跃性产生影响,对其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利益形成阻碍。因此继续性合同的解除不仅是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
2014年以来,监管部门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等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以逐步提高流动性监管效果。由此,中国形成了包括动态资本、流动性在内的四种金融监管工具。其中,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工具是较为关键的金融监管工具。但是,这两种金融监管工具所设定的监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对银行资本以及流动性等多方面形成多重制度束缚,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而银行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