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情态动词“会”的句法语义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细致分析,在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语料,考察了“会”的四种情态义,并分析了其历时联系,句法特征,连用特点,与时间的关系问题等,旨在通过对“会”的分析,加深对汉语情态语义的整体认识,并且尝试对尚存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全文共六章,主体部分有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缘由与意义,明确研究对象与方法,对语料来源作出说明。主要分析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情态问题的研究,并重点对“会”的相关文献研究加以综述,主要包括义项的共时分析、历时考察和对比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了整体把握,明确了相关的研究进展及不足。第二章主要分析考察了“会”的情态义。首先从共时层面入手,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出四种情态义:参与者内在可能[能力],参与者外在可能[习性](包括[条件可能]和[习性]两种),道义可能[承诺]和认识可能[盖然]。历时层面上,考察了这几个语义的发展演变过程,综合各家看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认识情态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可能是由“符合、相合”义动词发展演变而来的;表示“应当”义的道义情态与之几乎同时出现,也是来源于“符合、相合”义动词,与认识情态也有语义联系;动力情态出现最晚,唐五代初见,宋代成熟,是由上古表示“领会、理解”义的动词发展而来的。“会”没有遵循普遍的“动力——道义——认识”的情态发展路径,至于其深层动因,还需进一步解释。第三章主要总结了“会”的句法环境特征。我们重点考察了“会”与不同类型主语或宾语、体、否定、时间等句法因素的同现表达情况,分析了“会”表不同情态义时的句法环境特征,并将考察结果汇总成表。第四章考察了情态动词连用问题。我们发现,连用时居前的“会”只表认识情态[盖然]。居后时,三种情态均有。异类连用时,当“会”表认识情态时,其后可以连接动力情态(肯、想、敢、要、愿意、能);当“会”表动力情态时,其前可以出现道义情态(应该、要、必须、得)和认识情态(肯定/一定/准、应该、可能/能)。认识情态内部连用时,除了和“能”、“要”搭配,“会”都后置。道义情态内部连用时,“会”的连用组配只有“肯定会”和“一定会”。第五章针对认识情态的“会”含有将来时间信息这一特点,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会”确实倾向于和将来事件结合,句法表现上一般采用无标记形式;和非将来事件结合时往往依赖句法上的特定表现形式,其对特定句法形式的依赖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将来时间。我们将这些句法上的特定表现汇总成表,以便更清晰直观地了解“会”与时间的同现关系。第六章为结语。总结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