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引言部分列举了学界对“语序”这一术语的定义及认识上的分歧。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章汉语语序研究概观。汉语语法学建立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中,汉语语序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汉语语序现象的描写,如《马氏文通》关于“词”和“次”的分析,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关系,词类的分别与语序的关系等。二是将汉语置于世界语言体系的大背景下考察汉语的语序类型,选取相关的语言类型学参项,讨论汉语的语序类型特点。三是区分语法研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提出了语序也有句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分别,加深了人们对语序的认识,推动了汉语语序研究的发展。四是语序的微观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口语中的易位现象、同类或异类词语在线性序列中的共现顺序、多项定语与多项状语的排列等与语序有关的语言现象,并尝试对相关语序现象进行了解释。这些研究往往偏重于句法成分排列次序究,而对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语序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第二章汉语语序的层级与灵活性。词、短语、句子、句群中都存在语序问题,这些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中存在着不能移位的定位成分,如词内部的词缀、词中的虚词等。即使有些在理论上存在移位可能性的成分,与之同现的其他句法成分也可能限制其移位。当然,词内部也存在少数同素异序词,这些词内部语素顺序的变化大多会带来词性、词义、使用场合等方面的改变。就抽象的句法结构而言,语序具有固定性;而具体的句法结构体,语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通常所说的汉语的语序是固定的以及汉语的语序具有灵活性,实际上说的是不同层面的语法单位以及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语序。第三章制约汉语语序的机制。现代汉语的语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动词是句子的中心和核心,动词的类别与语序有关,如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粘宾动词与非粘宾动词等与宾语共现的可能性及宾语移位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动宾组合中宾语的语义特征、功能类型也与动词和宾语的语序有关。句法变换指的是不同句法格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中涉及到不同句法格式中相关句法成分所出现的句法位置的改变。通过变换关系的分析及制约因素的总结,可以说明不同变换能否成立的条件。从配价理论的角度看,动词等有价词语都各有一定的配价要求。从语序角度看,有价词语的配价成分在句法结构中还存在配位问题,如动词与其论元共现的可能性及共现的方式存在着差异。语言能力是人类普遍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序同样与人的认知机制有关。从认知角度看待汉语的语序,临摹性或时间顺序原则虽然不是制约汉语语序的惟一因素,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以上这些制约汉语语序的机制往往不是孤立起作用的,更为常见的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章介词短语的语序及其制约因素。汉语历时发展过程中,介词短语存在着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后到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转化的趋势。这一转化的发生与汉语述补结构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方位词的大量使用有一定的联系。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的基本功能是充当状语,根据充当状语时的出现位置,可以分为定位介词短语、不定位介词短语和准定位介词短语三类。定位介词短语只能出现于句首(主语前)或句中(主语后),一般不能移位,如由“至于”“把”“被”等构成的介词短语。不定位介词短语可以在句首或句中出现,位置比较灵活。准定位介词短语通常出现于句中,移位至句首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制约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的有语义因素,如介词所介引成分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有句法因素,如介词短语所修饰谓词性成分的类型及复杂程度等。同时话题标记功能、焦点凸显功能以及语篇功能等语用因素也会对介词短语的语序产生制约作用。第五章现代汉语宾语和补语的语序制约因素。虽然述补结构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完成这一语法化过程却一延续至清代。现代汉语中宾语与补语的语序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现代汉语补语有多种语义类型,不同类型的补语与宾语共现的可能性有区别,如状态补语、程度补语等通常不能与宾语共现,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等可以与宾语共现,而共现的语序不完全相同,前者只能采用“动+补+宾”的格式,后者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的结构以及宾语的指称性特征等是制约宾语和补语语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