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本研究在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上,选择PKA-CREB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观察针刺对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探讨针刺通过调节PKA-CREB传导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脑病大鼠的影响,为针刺治疗糖尿病脑病的机制提供更有效的依据。2材料与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C, normal control)10只,模型组36只。以无菌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配制链脲佐菌素按50mg/kg剂量向模型组大鼠腹腔内注入25mg/ml浓度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后第8天作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30只动物被确认为学习记忆障碍,再将动物随机分为3个组:模型组(DM),针刺组(ACP), BDNF治疗组(BD)。选取督脉的“百会”、“大椎”。电针治疗(2Hz,3mA),留针20min,1次/2天,共治疗10次。BDNF组动物椎管内注射BDNF (20mg/kg体重,生理盐水溶液),第一周两次。动物治疗三周后,再做行为学检测,检测后,取脑,4℃冰箱过夜至组织块沉底。对端脑做额状面冰冻切片,片厚30μm。做原位杂交(PKAmRNA)与免疫组织化学(BDNF, CREB)检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脑内的阳性标记物的表达情况。MIS2000图象分析系统进行积分光密度测定。3结果3.1行为学检测结果DM模型组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最短,游泳距离的百分比也最短,说明糖尿病组动物存在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针刺治疗后动物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所游的距离明显优于DM模型组(P<0.05)3.2 BDNF免疫组化阳性标记物的分布BDNF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神经元在海马区域的标记神经元最多,着色最深,体积也较大,大的标记细胞有很长的树突染色,最长的可伸展到海马以外,最多的可观察到五级分支。海马出现的BDNF标记物细胞比较,正常组Nc最高,BD组次之,ACP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杏仁核、扣带回亦有标记神经元分布,其数量极着色深度都不及前者。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3 PKAmRNA原位杂交结果PKAm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BDNF阳性标记细胞不同,PKAmRNA阳性标记神经元不但着色深,而且胞核着色,标记细胞的体积比BDNF阳性标记细胞小,为中等大小最多,形状均为圆形,树突无染色,四组海马阳性标记物细胞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记物光密度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杏仁核出现的PKAmRNA标记物的光密度比较,四组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3.4 CREB免疫组化阳性标记细胞分布CREB免疫组化阳性标记神经元的体积比BDNF阳性标记细胞小,海马区域的标记神经元最多,着色最深,体积也为中等大小最多,形状均为圆形,树突无染色,四组海马阳性标记物细胞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记物光密度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杏仁核的CREB阳性标记物与海马区域数量较少,标记也较浅,标记物光密度比较,正常组NC最高,ACP组次之,BD组再次之,DM组最低,前三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结论4.1 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内BDNF的表达降低,针刺可使其升高。表达BDNF的神经元体积也较大,有很长的树突,最长的可伸展到海马以外,最多的可观察到五级分支。4.2 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内PKAmRNA的表达降低,针刺可使升高。4.3 DM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内CREB表达降低,针刺可使其升高。4.4针刺可通过调节PKA-CREB信号通路促进BDNF的合成及分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功能,从而可影响学习与记忆。这可能是针刺治疗老年痴呆的神经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DM模型大鼠出现了学习记忆障碍,并伴随有海马和杏仁核内BDNF, PKA, CREB表达的降低,针刺可使模型大鼠的上述变化得到抑制,通过PKA在海马区域增加,调节PKA-CREB通路,提高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促进了神经细胞再生功能,从而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