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居住区居住形态变迁及其环境更新设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形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中的居住形态也在不断的动态演变。而城市中人口聚居的物质载体——旧居住区,也应该协同城市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改善性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以“自下而上,从小到大”的方式促成城市的更新,藉此实现经济的精明增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许才是一条正确的城市振兴道路。   对于城市中的居住环境而言,从80年代开始席卷全国的大规模、一次性集合住宅的建设浪潮彻底格式化了我们的故园环境,其成就是人均居住面积和居住水平都在这个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经过多年的使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实际上已经束缚了居住环境的发展,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对于城市当下已被定型了的物质环境,再次简单的采用推到式重建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此前的教训,在城市旧居住区的居住环境问题真正爆发之前,对症下药,避免这些旧居住区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帕鲁伊特·伊戈”。   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城市中旧居住区环境的更新之道。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城市居住小区—成都市棕北小区的现象研究,总结成都市主城区内城市居住形态的现状特点,推导居住环境问题出现的成因,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提出针对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具体的更新构想。本文的结论认为,居住环境的更新必须结合居住形态的不断变迁,避免就改造论改造的解决问题方式。同时认为改造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效的行为。而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是更新不断持续的重要保障。
其他文献
高新产业园区,是在现阶段特定社会发展状况下、特定环境因素下产生的一类城市功能区,是与传统工业空间有所区别并可以发展传承的空间类型,具有其独特的物质内涵和文化特质,是
红色建筑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体制下红色文化的精神产物,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类别,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其鲜明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建筑耗能、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其中建筑能耗占社会总
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高于民用建筑能耗的平均水平,酒店建筑更是我国能耗最高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本研究选取空间设计灵活、物理环境控制难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酒店中庭空间
大学校园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交流广泛、生活节奏规律为主要特征,而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交通功能、提供景观空间,同时也是学校师生重要的交往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和科技文明进步的影响,建筑出现了“文化趋同”的国际化风格,也涌现出了追求个性的后现代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也出现了前
文章从选址布局、功能空间、材料建构与装饰陈设这四点入手研究了青水传统民居的特点及更新发展策略。   结论如下:   第一,青水传统民居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塑造了它
信息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博展建筑空间涵义和形式不断更新,摆脱冰冷、封闭和权威的硬壳,以人的愉悦体验为目标,注重人的情感参与,成为博展建筑设计新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城市综合体由于其功能的多样化及与城市的关系,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公共活动中心。其入口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的公共休闲场所,是城市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地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