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
1994 年我国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债券市场的发展比较滞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从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品种、债券发行和交易主体、市场规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以这段时期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为背景,对我国债券市场运行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债券市场的研究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本文除第一章导论外,可以划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二章,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作了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即第三章,借鉴制度分析的方法,从债券市场流通机制(含做市商制度)、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和债券托管结算机制等三个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三部分包括三章(即第四、五、六章),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利率期限结构、基准利率、债券指数三个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运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将中央银行引入分析中,采用国际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选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第五部分即第八章,对我国债券市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和策略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三、主要观点及结论1、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体制正在转型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债券市场,没有现成国际模式可以照搬,必须立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客观实际,充分利用国际经验,继续走建设适合中国国情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子;必须始终坚持立法先行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必要建立债券市场发展协调机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债券市场发展战略规划;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快改革不必要的行政限制,努力提高债券市场运作效率。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宏观架构已经初具成型。
2、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做市商制度的思路:在不降低双边报价商市场准入条件前提下,增加双边报价商的数量和机构类型,促进做市商之间的有序竞争;建立健全做市商监控机制、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制度,通过优胜劣汰培育一批优秀的做市商队伍;建立经纪商制度,通过经纪商将做市商有机联系起来;双边报价商应该加强内部管理的商业化和科学化,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做市商定价理论提高做市水平。
3、提出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债券发行信息的披露,建立明确的年度发行计划公告制度和债券信息的定期滚动公告制度。
4、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托管结算制度的基本思路:按照安全、高效和兼容原则逐步完善我国债券托管结算系统,按照集中统一和促进有序竞争相结合原则完善我国债券托管机构体系;建立融资融券制度;加强债券市场托管结算制度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券款对付”结算;努力推进债券市场托管结算制度的国际化进程。
5、认为联系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不同理论的一条内在线索是对投资者厌恶风险程度的不同假设;各种理论在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的实用性;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理解和认识债券市场运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思路。
6、认为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对利率运动可以给出较为精确的描述,在包括债券在内的利率产品定价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提高并加深了人们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但日益复杂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可应用性受到较多质疑。在应用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及其研究结论时需要保持谨慎。
7、提出我国当前基准利率目标模式的现实选择是:以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生命期限在1 年期以上的利率金融工具的定价基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利率作为生命期限在1 年期以下的利率金融工具的定价基准。建议将培育基准利率纳入我国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整体方案中来,以防止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定价基准的缺位,避免不必要的政策风险和损失。
8、认为债券指数编制方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并无优劣之分。今后中国债券指数发展的关键不在于采取强制办法统一债券指数编制方法、尽量提高各指数间的相关性,而是应该努力提高债券指数编制的透明度和信息共享程度,避免固步自封和资源垄断,一切为了方便债券指数使用者,在充分、有序地竞争基础上实现债券指数编制的百花争艳和优胜劣汰。
9、提出了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选择的思路,即应该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为主要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商业银行债券作为潜在的备选工具;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下公开市场业务与财政部财政政策框架下国债发行业务的协调和沟通;完善中央银行债券资产管理体系;适当考虑公开市场操作成本,建立健全债券资产风险控制机制、成本收益测算制度、绩效考评机制等。
10、认为我国债券市场目前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和策略是:加快发展企业债券,积极探索市政债券发展,加强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继续稳步推进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各项金融创新。
四、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文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演变做了系统回顾,总结得出了若干经验教训。
2、本文对时点截至2005 年底的中国债券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3、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利率期限结构、基准利率、债券指数三个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运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4、提出了我国当前基准利率目标模式的现实选择是:以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生命期限在1 年期以上的利率金融工具的定价基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利率作为生命期限在1 年期以下的利率金融工具的定价基准。建议将培育基准利率纳入我国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整体方案中来,以防止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定价基准的缺位,避免不必要的政策风险和损失。
5、提出了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选择的思路,即应该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为主要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商业银行债券作为潜在的备选工具;要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下公开市场业务与财政部财政政策框架下国债发行业务的协调和沟通;完善中央银行债券资产管理体系;适当考虑公开市场操作成本,建立健全债券资产风险控制机制、成本收益测算制度、绩效考评机制等。
6、提出了我国债券市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和策略,即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积极探索市政债券发展,加快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继续稳步推进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各项金融创新。
本文的主要不足是:一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不够理想,文中的实证定量分析还不够细致和深入;二是对于衍生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