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环境中土壤退化规律研究——以金佛山北坡及邻近地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c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岩溶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同为我国贫困与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岩溶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脆弱性首先源于成土环境的先天不足,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低,成土速度缓慢,导致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其次,土层浅、富钙、偏碱和石生的环境限制了生物多样性。土壤是岩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纽带,是岩溶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岩溶环境的变化响应敏感。近年来,部分岩溶区人口增长加快,林草地垦殖增加,恶化了本来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岩溶植被的破坏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质量下降,并与土地退化和石漠化相藕联。对岩溶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质量的差异开展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驱动因子,探讨岩溶环境土壤退化的一般规律,揭示土壤退化与石漠化的联系,对于脆弱生态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论文以重庆金佛山北坡及邻近的岩溶丘陵为研究区,分山顶和坡腰、坡脚两大研究小区。依覆被类型布设土壤剖面(山顶5个,坡腰、坡脚9个),按发生层次取土壤理化分析样品38个。对两大研究小区不同覆被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两个研究区的土壤质量状况。同时取<137>Cs全样及分层样品共35个,把核素示踪土壤侵蚀的原理运用于岩溶坡地土壤侵蚀退化的研究中。 山顶生态原生性强,土壤质量总体较好。但由于局部地形及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发育环境与过程的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及质量也有一定差异。 山顶各群落土壤物理性质的特点及差异:①土壤容重均较小,以阔叶林和竹林土壤平均容重最小;②土壤质地都属于壤土组。剖面平均粘粒含量以草甸和柳杉林含量稍高,阔叶林和竹林含量稍低,与局部地形差异造成的粘粒迁移有关;⑧山顶区土壤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极高,>5mm、>3mm和1>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阔叶林和竹林剖面最高。 山顶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较高,阔叶林和竹林剖面有机质含量大于草甸和柳杉林土壤。大部分养分含量也以阔叶林和竹林土壤最高。阔叶林和竹林下土壤腐殖质品质较好。 山顶陡坡区以阔叶林为主,土层较浅薄,受岩性影响较大,土壤pH值比缓坡区高,游离碳酸盐含量1.7g/kg-10.5g/kg。缓坡区土层厚,淋溶较强,受岩性影响已较小,土壤pH较低,碳酸盐残留痕迹。 选取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因子、土壤化学和生态因子在内的四大类共17项指标构建岩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较已有研究更为完善。 山顶区四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质量指数为:阔叶林(67.53%)、竹林(57.86%)、草甸(42.32%)、柳杉林(23.38%)。以阔叶林土壤为基准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草甸(-2.23%)、柳杉林(-7.72%)、竹林(7.00%)。坡腰、坡脚岩溶区主要利用类型有次生马尾松灌丛林地、草坡地、耕地(含水田)和退耕地。次生马尾松林地破坏后,一般演变为荒草坡或用作耕地,近来部分耕地已退耕。 次生马尾松灌丛退化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显著的退化:①土壤表层及剖面平均粘粒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②土壤容重整体呈上升趋势;③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减少,土壤结构恶化。>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马尾松林地(86.83%)>退耕地(82.38%)>草坡(77.02%)>耕地(72.91%)。>Smm和>2mm水稳性团聚体均以阔叶林最高,最低值都出现在耕地。有机质及其胡敏酸是研究区土壤结构主要胶结物质。林地破坏后,土壤有机质补充减少,矿化分解加快是导致土壤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④结构系数和土粒团聚度下降,抗蚀性降低。 土壤有机质含量以退耕地和马尾松灌丛土壤最高。HA/FA的分布是马尾松灌丛林地(0.47)>退耕地(0.41)>旱地(0.34)>水田(0.31)>草坡(0.27)。马尾松灌丛土壤腐殖质品质最好。 土壤全氮及水解氮含量分布:退耕地>马尾松灌丛>旱地>水田>草坡。全磷与速效磷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退耕地。全钾的分布是马尾松灌丛林地>草坡>水田>退耕地>旱地,全钾减少与粘粒的流失有关。 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结果为:相对于马尾松灌丛林地,退耕地(16.91%)、水田(-14.36%)、早地(-22.90%)和草坡地(-31.40%)。综合土壤质量指数的计算,马尾松灌丛、退耕地、水田、旱地和草坡分别为78.71%、70.15%、37.39%、33.75%和25.90%。次生林地退化后土壤质量显著下降。 <137>Cs法示踪土壤侵蚀的结果显示,林草地平均侵蚀速率112.5 t/(km<2>.a);平均坡度11.2°的缓坡早耕地平均侵蚀速率565.5 t/(km<2>.a),平均坡度25.4°的陡坡耕地平均侵蚀速率2264.8t/(km<2>.a)。陡坡开垦是加速岩溶石山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坡耕地点侵蚀速率与坡度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大,研究剖面表层有机质、表层粘粒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与黄土高原和紫色土区对比,岩溶区土壤侵蚀速率相对较小。但岩溶区成土速度慢,土壤侵蚀的危害性大。 岩溶区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可以代表岩溶区最高质量序列。次生灌丛林地下的土壤仍具较高的肥力,可以视为退化初期土壤质量序列。早地及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元素大部分减少,覆盖度降低,是土壤退化中晚期阶段。 石灰岩土壤质量退化伴随岩溶生境退化而发生。不同的岩溶生态系统对应不同的土壤质量序列阶段,针对不同的土壤质量序列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土壤利用原则与方式。
其他文献
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地衣或菌根的共生体,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各类地质环境中,并通过一系列生长及代谢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中的岩石或矿物基质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与地球环境
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沿线分布有许多历史文化重镇,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同时,该区也是我国历史上及近现代强震的多发地区,目前尚有许多历史地震的震中位
本文在系统总结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样品测试分析,对内蒙古东升庙矿区三贵口南矿段的地层、构造、矿体、矿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深入
本文研究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主要包括川东北大普光、通南巴、元坝和渝东地区,由于研究对比需要部分涉及川东南丁山1井、重庆南川、习水良村等地区龙潭(吴家坪)组地球化学
结合国内外铝土矿研究思想和新进展,对平果那豆矿区的已知堆积型铝土矿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工作,重点结合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山地、丘陵、高原或台地而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探讨其
本文通过中国东部承德盆地大北沟组底部高Ti安山岩的研究,在汪方跃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对承德盆地野外个别样品的重新补采(08CD21,08CD22,08CD23、X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