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头颈部恶性肿瘤,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在治疗头颈肿瘤的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疗效。同时,3D打印非共面模板也开始在粒子植入中得以应用。本研究为评估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优势及应用价值,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与核医学病区就诊并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共60例,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共28名患者,3D打印个体化模板+CT引导;B组为对照组,共32名患者,单纯CT引导。对比术前、术后两组的剂量参数、粒子消耗、扫描次数、手术时间的差异;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局部疗效(术后2月、4月、6月)、术后疼痛缓解程度、Karnofsky评分(术后2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该实验纳入患者60例,其中实验组(A组)28例,对照组(B组)32例,两组患者均按计划成功完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比B组短,扫描次数比B组少;对于肿瘤大小≤3cm的病变,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扫描次数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肿瘤大小>3cm的病变,A组平均扫描次数少于B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前术后使用粒子数以及剂量学参数(D90、PD、V100)对比,A组无统计学差异,B组粒子数、D90、PD等参数具有统计学差异,而V10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2、4、6个月的局部有效率及局部控制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结果发现A、B两组疼痛控制有效率分别为80.0%(16/20),81.0%(17/21),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月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严重并发症,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 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具有微创、高效、安全、适形、可重复的特点。应用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以优化剂量学、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扫描次数、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穿刺准确性、提高手术均质性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