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引导效果的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y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表明,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金融资产规模日渐扩大,盯住数量型目标将导致利率的频繁波动。数量型目标不再是最优的政策目标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放弃原有政策调控模式,转而构建利率走廊机制,价格型调控的理念得到强化,货币政策的规则性和前瞻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央行更加重视利率在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引导作用,并不断探索和发掘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的利率引导功能,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价格型工具的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显现出央行关键利率的特征。  作为央行当前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自1996年启动以来已有20余年。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央行2002年-2016年公开市场业务开展情况后发现,以2011年为分界点,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呈现出不同特征。2002年-2011年,中央银行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更侧重于流动性的调节;2012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引导作用不断增强。  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银行预防性需求的流动性冲击的理论模型,并试图对“流动性之谜”现象作出解释。根据理论模型,一方面,银行预防性需求的存在使得公开市场操作的流动性效应变弱,另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通过预期管理能够降低预防性需求,即预期效应在利率引导中的作用显现。两种效应共同决定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根据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不同时期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2011年以前我国存在流动性效应,2012年以来流动性效应逐渐弱化。与之相对应的是,预期效应在我国愈发显著。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央票发行利率、逆回购利率等)能够在长期和短期均能显著引导同期限的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动。  基于所得结论,本文对央行未来的利率调控模式提出相应建议,包括推进以价格为导向的货币政策改革,提高预期管理能力等。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逐渐扩大,积聚了大量隐性风险,影响了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探究影子银行的风险行为特点,对加强金融监管有效性、保证金融体系稳定有着重要
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存在举债行为。适度的举债有利于经济发展,改善公共福利:过度举债则会给当地财政带
规则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虽然没有法律一样的强制力,却因为被人们普遍认同而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能力。然而,规则种类繁多、涉猎范围广泛。因此,即使在同一场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