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馮煦是清末之際重要的文人、學者,然學界對他的研究十分有限,有諸多空白之處。因此,本論文用年譜長編的形式,全面觀照其人、其學,一則便於其研究的深入,再則用以從側面展現晚清社會的真實面貌,映現一个時代的文人特質和心路歷程。馮煦(1844—1927),原名熙,後更名煦,字夢華,號蒿盒,晚號蒿叟,辛亥後自稱蒿隱公,江蘇金壇人。少時求學寶應,從成孺治經及天算,兼從喬守敬治詞賦。同治八年己巳(1869),入金陵書局校書,識張文虎、劉壽曾、戴望、韓弼元、薛時雨等東南碩學之士,學益富。十三年甲戌(1874),應四川官府邀,主夔州文峰書院,為時三載。後再入書局校書,治學愈勤。光緒八年壬午(1882),以副貢生舉於鄉。十二年丙戌(1886),成一甲三名進士,授编修。十四年戊子(1888),典試湖南。歷充會典館、國史館纂修,官翰林十年,屢有諫言。二十一年乙未(1895),以京察一等,外簡安徽鳳陽知府,兩攝鳳颍六泗道。其後歷任山西河東道、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累官至安徽巡撫。甫一歲,即罷。宣統二年庚戌(工910),復起為查賑大臣,有殊績。辛亥後久居上海,與陳三立、沈曾植、陳衍、繆荃孫、陳夔龍、鄭孝胥、朱祖謀等諸遗老游。著述繁富,現見於著錄者有:《蒿盒類稿》三十二卷、《續稿》三卷、《奏稿》四卷、《賸稿》十六卷、《雜俎》四卷、《隨筆》十卷,另有《蒙香室詞》、《蒿盒論詞》及電奏稿、公牘、尺牘、叢稿各若干卷。又總纂《江南通志》、《金壇縣志》,主修《鳳陽府志》、《鎮江府志》、《寶應縣志》、《宿遷縣志》、《睢寧縣志》等地方府志。此外還主持編纂《皖政輯要》,撰《四川貝警總局消防章程》、《江蘇賑務報告》、《救荒輯要初編》等,又輯有《宋六十一家詞選》、《蒙香室叢書》,校訂蔣國榜《金陵叢書》。馮煦為晚清重要文人。工詩賦,絕句尤勝,清新雋永,情致殊佳。又致力於詞,極負盛名,理論與創作皆有貢獻。所著《蒿盒詞》,取徑姜、張,無愧正宗雅音。詞學方面,輯《宋六十一家詞選》,其“例言”即為論詞主張。且與譚獻、朱祖謀等詞家相交為深,是晚清詞壇上關鍵性的人物。又以修史志為己任,編纂地方文獻:熱心賑災工作,至老不衰;書法造詣亦高,涉略廣泛。本譜旨在通過對馮氏詩文詞賦等作品及其相關文獻的蒐輯、研讀、考訂,并參稽大量史料如傳記、筆記、方志及清人別集、日記手稿、尺牘手札等,鉤稽其一生行跡,編成一部翔實的年譜,還原譜主的生平行誼、思想面貌。年譜以生平分為四卷:卷一,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843)一歲至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四十三歲。通籍前期求學生活,涉及少年求學、夔州之役、金陵校書、徐州講學等重要階段,是為學問積累期。卷二,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四十四歲至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五十二歲。京官時期,歷會典館、國史館纂修。卷三,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五十三歲至宣統二年庚戌(1910)六十八歲。外任時期,歷安徽鳳陽知府、山西河東道、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累官至安徽巡撫。卷四,宣統三年辛亥(1911)六十九歲至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八十五歲。民國後歸隱滬瀆,與諸遗老交遊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