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体系建设中,信息支持是体系建设的基础[1]。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是产业的高度专利依赖性和专利药品发达国家的高度垄断性,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是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医药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我国目前生物药品品种较少,大部分都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长期以来以仿制外国药品为主。加入WTO后,我国要履行对100多个成员国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这将给我国生物制药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国内外生物医药专利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因此生物医药产业与其他产业比较,专利信息分析相关性较强,研究更具代表性、更有价值。可以说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专利信息利用的过程,因为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流程中,其高技术含量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非常之广泛;其二,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明显,关系复杂;其三需要的信息往往是每个学科最前沿的,要求有很高的前沿科技含量。而从事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创新的人员不可能具备所需的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源储备,同其他科技文献资源相比较,专利信息资源是最为满足以上三点要求的信息资源。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对专利信息分析的需求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需要专利信息分析支持的流程环节多,需要分析的专利信息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较多,而且专利信息分析的难度较大。而目前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大多还停留在检索层面,对专利信息分析服务开展很少,而且多为被动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支持的力度相对不足,因此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高质量专利服务,可以有效提升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一研究中涉及两个研究领域:医药信息利用与技术创新管理,这两个领域都有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鲜有学者将两者相互结合。本文研究旨在通过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实践过程,探讨建立一种专业化的生物医药专利信息分析服务模式,这种专利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是:将专利分析与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流程优化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将生物医药信息服务与管理学两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相互融合,从一种多学科理论方法结合新的角度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专利分析与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结合的模式,在验证这一新的模式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为提高医药专利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论文由八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对专利信息需求特点基础上,分别从医药信息研究和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回顾和介绍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背景,由此明确了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确立了本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依据,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首先,对专利信息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其次,对管理学领域与技术创新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第三部分,通过对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和其技术创新流程的核心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得到生物医药对专利信息服务的专业化要求,为达到建立一种专利信息服务的和专业化模式的目的,专利信息分析服务必须满足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对风险控制和流程管理的要求。第四部分,结合已有的常规专利信息分析指标体系与需求调查分析结果,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管理特点的专利信息分析指标体系。由于这个指标体系结合了与生物医药技术创新风险源相关的专利信息分析指标项,因此相对现有的专利信息分析指标来说更体现了本研究专利信息分析与技术创新专利需求紧密相关的特点。第五部分,建立生物医药企业专利信息服务模式并验证其有效性。首先,以前一部分研究得到的指标体系为依据,结合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参与者的需求调查结果,提供专利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服务提供前后的调查数据,评价专利信息分析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专利信息分析对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干预,可以帮助创新人员控制创新中存在的风险,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风险其干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对干预前后流程优化可控系数统计分析,以及对干预前后系数差数据分析都可以看出,专利信息分析服务生物医药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这种促进作用与专利信息分析对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控制的干预作用是成正相关的,这说明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控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与整个创新流程的优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两个方面,这两种管理学的手段共同应用,并且通过专利信息支持起作用,是本研究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得以验证的有效模式。第六部分,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将专利信息分析服务结合于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管理的模式的确立原则、组成、框架。第七部分,同时通过对以上模式的深入分析,从信息利用角度,给出对信息服务机构提高专利信息服务效率的建议。第八部分,结论及展望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