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按期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套政策体系。
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至今,我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1993—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从招生开始,建立收费制度。学杂费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尤其是农林院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道经济障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是保障受教育权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和成本分担理论的认可,是对教育机会均等理想的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和实现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功能: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激励上进的教育功能,引导人才流向的调节功能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功能。
本课题的主要落脚点是基于对农林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以地处大西北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研究贫困生的性别分布、区域分布、城乡分布等,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研究了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贫困生心理问题、政策执行力问题等。
通过对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拟从政府资助、社会渠道、创新制度等多个角度试图对农林院校的资助体系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