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胡最早在《神农本草经》开始记载,列为上品,之后在《伤寒论》、《千金翼方》、《本草求真》等许多医家名著上都有具体记录[1]。柴胡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保肝、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伤风发热、寒来暑往、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状[2]。柴胡皂苷是柴胡中主要有效成分,文献显示柴胡中含有数十种结构不同的柴胡皂苷。汤剂是中药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柴胡汤剂中主要含有柴胡皂苷a、b2,因而对柴胡皂苷a、b2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柴胡用药的科学内涵。鉴于药物的吸收与药物的渗透作用、理化性质息息相关,本课题初步研究柴胡皂苷a、b2的溶解、聚集、在体吸收特性,隐性柴胡皂苷及鉴定柴胡皂苷a的转化结构。以期为深入了解柴胡的性质奠定基础,为全面研究柴胡系统的药代动力学提供参考。目的:探讨柴胡皂苷性质在体吸收、聚集特性、隐性柴胡含量测定等问题。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等体积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柴胡皂苷b2、a的溶解含量。2.以玻璃垂熔漏斗(G1-G5)为主要的手段分级过滤柴胡皂苷a、b2在不同溶液体系下的聚集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法测定不同样品中的含量。3.利用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模型,考察柴胡皂苷b2、柴胡煎液、柴胡-白芍配伍煎液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吸收规律。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样品中的柴胡皂苷,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柴胡皂苷的含量,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用有效渗透系数(Peff)来衡量药物在大鼠肠段内的吸收情况。4.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柴胡中酰化柴胡皂苷碱水解的工艺,优化的指标有p H、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并用HPLC测定不同药店柴胡的酰化皂苷含量。5.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柴胡皂苷a的转化成分进行分离,运用各种光谱技术对所分离得到成分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1.柴胡皂苷a、b2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加入浓度的增加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在ssa浓度为0.24 mg·m L-1和ssb2浓度为0.428-0.801 mg·m L-1时,溶解度较大。柴胡皂苷b2与柴胡皂苷a的区别在于柴胡皂苷b2下降的趋势相对较缓。2.柴胡汤剂中ssa、ssb2在水中的聚集体的粒径以小于0.45μm为主,几乎达到总量的60%,而用同样含量的单一柴胡皂苷a的聚集体则主要以粒径为5-40μm为主,同样含量的单一柴胡皂苷b2粒径以5-40μm和小于0.45μm的聚集粒径为主,这两种粒径含量比例几乎一致。3.仅柴胡皂苷a具有较强的聚集特性,在水、甲醇-水、乙醇-水、丙酮-水中可以形成凝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溶剂中,柴胡皂苷a所形成的凝胶在外貌上有差别。4.柴胡皂苷a、b2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吸收为被动转运且柴胡皂苷a、b2吸收具有部位依赖性,回肠、结肠与十二指肠相比,Peff明显低于后者。高、中、低浓度下,柴胡皂苷b2的表观吸收系数为中等吸收。单味柴胡在各肠段的吸收优于柴胡-白芍配伍的煎液的吸收。5.柴胡中酰化柴胡皂苷碱水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为40 min,p H为10,超声功率为400 W。不同产地柴胡中酰化柴胡皂苷的含量存在差异。6.柴胡皂苷a在弱酸性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柴胡皂苷b2,进而转化为柴胡皂苷g。结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从柴胡皂苷聚集体的角度研究中药柴胡应用的科学内涵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