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理论的冻融岩石损伤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n85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区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中国寒区分布面积,仅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为全球第三位。冻融岩石损伤特性研究对于寒区资源开发及岩土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红砂岩冻融循环实验分析了岩石颗粒剥落、龟裂、片落、断裂四种破坏模式;通过CT扫描设备观测红砂岩内部细观结构,从直观上分析了CT图像随冻融循环的变化规律;CT图像周边高亮点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少,CT图像亮度梯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力学特性实验获得红砂岩物理力学参数,发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极限应力逐渐减少,极限应变逐渐增加,弹性模量逐渐减弱。以分形理论为基础,根据CT扫描图像,得到红砂岩内部孔隙及密度结构在整体、全截面及截面中心三个范围内的分维特征。研究发现,整体及全截面孔隙分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了孔隙结构形态复杂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即少量孔隙的发展占据控制地位;中心孔隙分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了中心孔隙结构形态复杂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即中心部分新孔隙的产生占控制地位;整体密度分维呈现波动性变化,说明试件整体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保持着一定的结构;全截面密度分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值向2靠近,说明全截面密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中心密度分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心密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各点差异性增加。孔隙结构变化与密度分布变化能够相互印证互相说明。通过对红砂岩冻融循环及CT扫描实验现象分析,同时考虑孔隙大小及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岩石损伤理论为依据,得到红砂岩受冻融循环影响的损伤表达公式,表明红砂岩冻融损伤发展受初始孔隙分布的影响,孔隙分布规律决定了损伤曲线的主要形态;红砂岩冻融损伤发展受红砂岩结构变化的影响,分维值DKQ与稳定结构分维值DD相差越多损伤发展越快。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电能质量扰动检测与识别已经成为众多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各种典型动态电能质量扰动的检测与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奇异熵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动态电能质量扰动识别的新方法。首先应用小波包变换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利用小波奇异熵对扰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并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模式识别分类器对特征向量进行训练与识别。试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具有抗噪性强、模型简单、泛化
摘要:超级电容储能装置应用于地铁供电系统可以实现列车再生制动能量的有效回收及利用。对于地面式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多以储能系统自身的控制为关注点。而本文在传统的控制策略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考虑了地铁列车再生制动特性和牵引变电所非理想空载特性,对地铁供电系统中的地面式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的控制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地铁列车的牵引制动特性和再生制动电压限制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受电弓处电压对
薄板结构作为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结构元件,其稳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并且随着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机械以及船舶等领域,复合材料板的稳定性也成为设计人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