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得我国现实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蓬勃发展的经济实践相比,我国经济关系理论中的一些内容则仍然属于传统的简单框架内,甚至成为社会进步的理论障碍,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对传统的经济关系理论进行反思,对现实的经济关系实践进行总结,以促进经济关系理论的发展,形成理论和实践共同繁荣的局面,便成为本文所要着力回答的中心议题。 本文针对中国当代经济关系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关系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总结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教训,突破了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把经济关系仅仅归结为物质利益关系、进而把实现物质利益的公平分配作为处理经济关系的最高或最主要原则的理论建构;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用实证性分析的方式,在理论上对经济关系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诸如概念界定、构成分析、类型划分、形态表现、本质规定等进行了新的理解和新的概括;突出强调了经济关系另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即其对物质生产活动本身的制约和影响,对经济效率的制约和影响,从而认为经济效率构成经济关系的第二级本质、经济关系内在地体现着物质利益关系和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同时,本文以前述的理论分析和结论为前题,依据从抽象到具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当代经济关系及其变迁的基本图景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系统描述,着重考察和评析了中国当代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交换形式的新发展、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新变化,揭示了它们在新时期各自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的考察,集中评析了中国当代社会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几种主要经济关系,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地方之间的区域经济关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后在前述理论考察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提出了处理中国当代经济关系的四条基本原则,即“生产力标准”原则,市场基础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法律规范和保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