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他一生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既具有广博的国学功底,又拥有谙熟的西学知识,在他的身上兼具了传统和现代双重文化素养。尽管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多是投入在政治活动、学术、新闻、教育等领域,并且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梁启超共有九个了女,皆学有所成。其中的三位中科院院士分别是建筑、考古、火箭制造等方面的专家,余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为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他吐故纳新的宽广胸怀、与时俱进的高贵品格以及坚强的毅力、永恒的爱心和报国精神均在梁家后辈中得到了继承发扬,令人叹服。深入探析梁肩超非凡的家庭教育思想,考察其了女满门俊秀的独特教育方式,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及国家人才培养都有着厚重的借鉴及肩示价值。
首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家教渊源、自身文化修养功底与时代背景。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肩负着三代人的科举梦,淳朴厚实的家学家风的教诲,形成了梁启超日后忧国忧民的人牛态度和为国家和民族鞠躬尽瘁的人生观;博大精深的国学功底与谙熟的西学知识,确保了梁肩超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文化素养;动荡变幻的时局感受、宦海沉浮的切身体会,养成了梁启超努力为祖国命运奔走呐喊、从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得失的爱国抱负及“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昨日之我”的与时俱进的人格品质。
其次,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道德培养方面,他以自己的高尚情操为子女树立了榜样,教育子女养成艰苦朴素的牛活作风,在苦难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他指出“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可以支配”①;学问研习方面,他注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学深思的习惯,告诫了女“做学问要猛火熬,慢火炖,在慢火炖时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让他们明白在求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此外他还告诫予女们在求学时要处理好“博杂”与“专精”的关系,尽量做到以博为基础,博中有精;在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上,梁启超有自己的深刻领悟。他鼓励孩子出国深造并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同时他也告诫子女,对待西方文化应当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取舍,培养孩子们敢于承认西方文化有比中国文化先进之处,并且认真学习其先进的科技知识与学问方法,他送出国门的7个子女回国后都成为所从事领域内学贯中西、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此外他还着力培养子女自信自强的人格修养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那个政局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封封洋溢着浓浓父爱的家信,是他与子女们坦诚交流的桥梁,信中展示于了女面前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而是孩予们的良师益友,是帮助孩子们解决困惑、排解畏难情绪的师长,也是分享孩子们的快乐或是拿自己的快乐与孩了们分享的朋友。
再次,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凸现出博爱、趣味、男女平等等特征。爱国是梁启超一生风光无限背后的不变情怀,他不仅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将这种情怀传递给子女,还在为子女前途的设计中融入了爱国成份,着力培养为祖国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不同领域人才。趣味学习与趣味生活是梁启超区别于同时代其它精英家庭的教育内容,是其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梁启超常言“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作为一位师长,梁启超不遗余力地向子女们传授趣味学习与趣味生活的思想与方法,而他的予女们不仅接受了这种教育而且将它发扬光大,从他九个子女走过的路来看,虽然每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从不悲观,永远是幽默开朗,人人都是生活事业的强者。
最后,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厚重的现实肩迪意义。从狭义来说,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人格培养应该是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尊重了女的个性发展,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与实施前提。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性格品质,为其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缺乏交流、高高在上的家长制作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凡事替孩子拿主张的做法,是家庭教育的大害,是扼杀孩子天性、摧毁孩子学习兴趣与牛活情趣的罪魁祸首。梁启超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他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更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远见,对孩了进行言传身教;他教育了女无划一的定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同时他希望了女们充分享受人牛的快乐,学会在趣味中牛活与在趣味中做学问,所以他的儿女们不仅学问高深,而且一个个品格高尚、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报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