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类白喉棒状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
方法:对石家庄和邢台地区临床分离的26株类白喉棒状杆菌采用CLSI(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对10种常用药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酯、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红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链霉素)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6株类白喉棒状杆菌的总DNA中的5CS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及可变区,确定细菌携带Ⅰ类整合子的情况。同时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ermB、ermC、ermX、mefA/E及转座子Tn1545整合酶intTn,并探讨其与耐药的关系。
结果:结果显示,26株类白喉棒状杆菌中,20株对头孢唑啉不敏感,17株对头孢呋辛酯不敏感。所测全部对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呈现高度耐药(MIC>512μg/ml),分别只有2株和3株敏感。对四环素类(四环素和米诺环素)均只有9株敏感,其余17株不敏感菌株MIC值大部分大于128μg/ml。对于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MIC值大部分在64-128μg/ml之间,仅7株敏感。链霉素的MIC值大部分在64-512μg/ml之间,仅8株敏感。对总DNA中的5CS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进行扩增,发现15株整合酶阳性,继而对其可变区进行扩增,有5株阳性,扩增出长度为1010bp的条带。应用BLAST在NCBI上进行比对,确定其携带了aadA2基因盒(GenBank:FJ855127)。基因盒介导对链霉素耐药。对红霉素耐药基因进行检测时,发现26株有10株含有ermX基因(扩增片段为390bp,GenBank:AM748802.1),3株含有ermA基因(扩增片段为618bp,GenBank:FN435325.1),15株含有ermB基因(扩增片段为610bp,GenBank:EU168327.1)。13株含有转座子Tn1545整合酶intTn(扩增片段为1062bp,GenBank:X61025.1)。26株棒状杆菌中均没有检测到ermC和mefA/E。实验菌株中有4株未检测到任何erm基因,其中2株对克林霉素敏感而对红霉素耐药(M耐药)。实验结果表明,介导类白喉棒状杆菌对红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作用靶位发生改变,由erm基因介导的核糖体甲基化修饰。26株类白喉棒状杆菌对红霉素耐药大部分都属于结构型耐药。通过对erm基因的研究同时发现,本实验菌株中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ermB,其次是ermX。ermX是一类棒状杆菌属特有的能够介导棒状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ermB基因位于Tn917、Tn1545或类似的结合型、非结合型转座子内,或由质粒携带,能在细菌间广泛传播,对此,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转座子Tn1545整合酶intTn,发现本实验中转座子整合酶阳性的菌株与ermB阳性的菌株符合率达到86.67%,这也证实了ermB基因由Tn1545携带,通过接合型转座子Tn1545在种属间传播。
结论:26株类白喉棒状杆菌携带多种erm基因,其中以ermB为主导介导对红霉素耐药,同时接合型转座子Tn1545携带ermB进行不同种属间传播,耐药机制中还有Ⅰ类整合子参与,应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