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O核-壳结构的三基色荧光粉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发光材料是至今为止一类重要的光电功能材料,针对广泛使用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材料存在的问题,采用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思想和制备技术,开展低成本高性能荧光粉材料的制备研究,对提高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总结稀土发光材料的原理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思想,利用Pechini溶胶-凝胶法,以单分散SiO<,2>微球作为核层材料合成了红色SiO<,2>@SrTiO<,3>:Pr,蓝色SiO<,2>@CaWO<,4>,以及绿色SiO<,2>@LaF<,3>:Ce,Tb三基色核.壳结构的荧光材料;采用XRD,FE-SEM、EDS、TEM、FT-IR、PL谱等手段,对荧光粉的颗粒形貌与尺寸大小、分散状态、包覆组分和物相种类及结构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对Pr<3+>,Tb<3+>等稀土离子在核-壳结构发光材料中的发光性质,Ce<3+>与Tb<3+>之间的能量传递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探讨和分析了材料制备工艺、包覆晶相种类与结构、核层与壳层结构状态、以及包覆荧光粉材料发光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根据发光强度和材料热处理温度,包覆次数、前驱液中PEG浓度之间的关联规律,获得了适宜的包覆结构荧光粉制备的工艺条件范围。 通过Pechini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以SiO<,2>为核层材料的SiO<,2>@SrTiO<,3>:Pr核-壳结构荧光粉。结果表明,在目前工艺条件下能够在微球SiO<,2>表面包覆上SrTiO<,3>:Pr荧光粉,包覆荧光粉保持了单分散SiO<,2>微球的形貌特征;且壳层荧光粉厚度可以通过包覆次数进行调控。PL谱测试结果表明,包覆SiO<,2>@SrTiO<,3>:Pr荧光粉发出的是峰值位于615 nm的Pr<3+>离子<1>D<,2>→<3>H<,4>跃迁为主的红色光。 通过Pechini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以SiO<,2>为核层材料的SiO<,2>@CaWO<,4>核-壳结构荧光粉。结果表明,在目前工艺条件下能够在微球SiO<,2>表面包覆上CaWO<,4>荧光粉,核-壳结构SiO<,2>@CaWO<,4>荧光粉表面光滑,没有显著团聚的球形颗粒,粒径大致在240nm左右。PL谱测试表明,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为蓝色,分析认为这是由WO<2-><,4>作为独立发光中心发出的特征发光。 通过Peehini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以SiO<,2>为核层材料的SiO<,2>@LaFa:Ce,Tb核-壳结构荧光粉。结果表明,包覆产物为球形、外表较光滑、粒径约在300nm左右的颗粒,不过颗粒间有较明显的团聚现象。XRD和EDS结果表明获得了SiO<,2>@LaF<,3>:Ce,Tb核-壳包覆结构的荧光粉。PL谱测试结果表明,在330 nm激发下,包覆产物SiO<,2>@LaF<,3>:Ce,Tb出现了四个中心位置分别在492nm,544nm,586 nm和612 nm的主发射峰,它们分别属于Tb<3+>的<5>D4→7F<,J>(J=6,5,4,3)跃迁发射.其中最强发射峰为544 nm,为绿光发射。研究表明,采用成本较低的SiO<,2>为核层材料,可以制备出球形的、尺寸可以根据核层颗粒大小进行调节的红色SiO<,2>@SrTiO<,3>:Pr,蓝色SiO<,2>@CaWO<,4>和绿色SiO<,2>@LaF<,3>:Ce,Tb三基色荧光粉材料。研究也发现,采用包覆结构制备的荧光粉发光强度与固相法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从核层颗粒尺寸、制备工艺等方面继续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电厂的装机容量现状造成大量的CO2排放,严重危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了降低CO2的排放,可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如甲酸。然而,CO2没有能量含量,是非常稳定的无反应性分子,将其还原为甲酸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高活性的催化剂来促进CO2转换成甲酸反应的发生。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不同类型石墨烯基单原子催化剂对CO2的吸附特性,包括钛(T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6种过渡金属和11种石墨烯衬底组成66种不同的催化剂。研究
当前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是全球范围内研究的重点,而楼宇型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动力,建立在用户端,实现供需两侧的温度对口,减少了输送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很好地响应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作为一种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供能方式,楼宇型分布式能源系统已然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其中合适的系统配置和恰当的运行策略是分布式能源系统能够良好运行的关键,因此为提高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综合效益,必须合理优化其规划和运行。本文主要针对
离心压气机因体积小、单机压比高等众多优点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值模拟对其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对于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STk?ω湍流模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通过开发具有源代码的OpenFOAM软件,分别完成离心压气机全流道模拟的数值计算程序相关设置,对带无叶扩压器的离心压气机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并对内部流场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OpenFOAM边界条件、交界面处理方法和离散格式源代码进行了探究。根据高转速离心压气机特点,采用可压缩亚音
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现状来看,工业领域消耗的能量占到70%,但我国工业的整体能耗水平较高,对能源的利用率较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业余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以烟气、热水等形式被排放到大气中,这部分余热资源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是目前中低温余热回收领域中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本文中,在概述了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以山东某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运行的DCS数据,设计了用于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选取了R123作为系统的循环工质。在
燃煤电站脱硫后湿烟气直排导致白色烟羽现象,不仅带走了大量余热资源,还是雾霾现象的可能成因之一,随着对大气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火力发电厂烟气烟羽治理改造已经提上日程。从《上海市燃煤电厂石膏雨和有色烟羽测试技术要求(试行)》开始,部分省市陆续发布了对烟囱烟羽排放的相关要求。
  本文通过对燃煤电厂烟羽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比较了烟气加热法、烟气冷凝法、烟气再热复合法等主流的燃煤电厂烟羽治理方案的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耦合吸收式热泵的烟羽治理方案,结合某300MW燃煤机组工况,通过构建系统传热模型,
利用和转换太阳能是解决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熔融盐、共沉淀制备了纳米SnNb<,2>O<,6>,采用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和金属氧化物表面修饰对SnNb<,2>O<,6>的光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改善。 本文以NaCl、KCl为熔融介质,SnO、Nb<,2>O<,5>为原材料,在600℃下煅烧2 h,通过熔融盐法成功制备了纳米片状SnNb<,2>O<,6>。纳米片结晶性完整,边角平整的六边形结构,厚度约80 nm,边长500 nm左右。通过光电化学测试分析,表明
有机/无机层状钙钛矿杂化材料是能够自组装形成层状结构的一种半导体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往往可以使用杂化钙钛矿作为半导体通道,将有机材料和无机半导体的优异性能结合起来,提高光电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无机组分的晶体结构和坚硬框架,及强的共价键或离子键提供了高迁移率、热稳定性,而有机成分提供了通过分子裁剪改变光电性能以及良好的自组装和成膜性能,能够使杂化材料像有机材料那样能低温和低成本地加工。这样将有机、无机的优点结合在一个分子复合物内,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为了研究杂化钙钛矿结构材料的稳定
层状结构的含镍、钴、锰的新型三元金属嵌锂化合物具有比容量高、结构和热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被认为是有望替代LiCoO<,2>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4>Co<,0.2>Mn<,0.4>O<,2>的循环性能为主要目的,分别采用熔融浸渍法和固相反应法制备了表面有氧化物和LiAlO<,2>包覆的LiNi<,0.4>Co<,0.2>Mn<,0.4>O<,2>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 采用熔融浸渍法,以Al(NO<,3>)<,3>·6H<,2
Giant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application of miniaturiz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and high density energy storage.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structure and giant dielectric response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