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分析实测资料与中尺度模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完整地分析了2000年4月12-15日的和5月10-12日出现于河南境内的两次大范围层状云降水过程。利用卫星云图、天气图、地面降水资料、雷达回波图及PMS资料等分析了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特征;确定了飞行探测中的丰水区段,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模式研究了云系的云微结构特征。 分析观测资料后发现:河南春季层状云系结构不均匀,云系由若干云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分析实测资料与中尺度模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完整地分析了2000年4月12-15日的和5月10-12日出现于河南境内的两次大范围层状云降水过程。利用卫星云图、天气图、地面降水资料、雷达回波图及PMS资料等分析了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特征;确定了飞行探测中的丰水区段,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模式研究了云系的云微结构特征。 分析观测资料后发现:河南春季层状云系结构不均匀,云系由若干云区组成,云区间有无云区;云带内部不均匀分布也较明显,表现为PMS探测中多次出现云粒子及冰粒子浓度的起伏变化。云中云粒子可能存在多种模态,某些区域以一种模态为主。降水云系垂直方向上存在粒子增长层及大粒子减小层,二者交替出现,间隔分布。 层状云中过冷水多的区域是丰水区,丰水区的分布是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关注的云微观特征之一。讨论了丰水区在PPI雷达回波上的位置及其同回波强度间关系;分析了丰水区在云中的部位及云系所处的发展阶段。两次降水过程中确定了11个丰水区段,分析发现:丰水区具有如下微物理特征:粒子谱较宽,大云粒子较多,云粒子模态主要为云水滴。 分析模拟的水成物分布后发现:垂直方向上霰粒子中心同雨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平分布中,雪粒子大值区同大面积强雷达回波中心有较好对应关系;云水较少出现于大片强雷达回波区内,更多出现于:孤立的强回波单体内、大片强回波附近的弱回波区及无回波区(1km高度模拟回波同4km高度雪、云水对比结果)。 分析模拟结果中特定点的水成物垂直分布发现:降水云由高空冰晶、中低空雪、霰、云水及低空雨水等组成。零度线以上,强回波区同霰、雪中心对应;零度线以下,强回波区对应于降水粒子中心。云中某些部位低空缺乏云水,暖云过程不明显。
其他文献
北京经常受到从西部和北部山地移入雷暴的影响,在复杂的地形和下垫面环境下,雷暴从北京西部或北部山区向城区平原地区移动时,是增强还是减弱一直是制约北京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难点问题。因此,从科学上认识这类雷暴下山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揭示大气热动力相互作用对其影响的机制,对提高雷暴的临近预警准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目前,针对北京地区雷暴下山增强的机制,已经开展了一些个例研究,但是针对下山增强雷暴的大尺
应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单向嵌套NASA/NCAR全球环流模式FvGCM的输出结果,对东亚和中国地区进行了在实际温室气体浓度下当代1961~1990年和在IPCC A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各30年时间长度,水平分辨率为20 km的模拟。在此基础上,首先使用国际通用的关于极端事件指标的定义(Frich et al., 2002),对照Xie(2007)的
本文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和三维Monte-Carlo辐射传输模式,研究了中国陆地上暴雨系统的微物理结构,以及在特定的频率上(85.5、37.0和19.35GHz)对流性降水系统的地面降水强度、云中各微物理含量与上行微波辐射亮温之间的关系。同时将MM5模拟地面降水情况与实况作对比,将其模拟的的云廓线与热带测雨卫星(TRMM)反演的云廓线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MM5模式模拟出了中国陆地上一次中尺度
本文主要分析了北冰洋地区浮冰—大气、海洋—大气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差异,同时,使用简单生物圈模式(SiB2)模拟了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植被—大气、土壤—大气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最后还对与高原下垫面能量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热力参数进行了定量化计算。本文目的在于对不同下垫面—大气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过程有更进一步的比较和认识,从而为准确进行不同区域边界层大气参数化研究有所帮助。 第一章利用中国首次北极考察
从统计物理学角度看,大气属自由度极大的多体系统,必然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本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重构了中尺度模式MM5控制大气运动方程中的摩擦耗散项(水平扩散项),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合理地引入了非平衡大气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逆扩散机制,结果,一方面,模式时间积分过程中出现的无天气意义的噪音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另一方面,正因为本文建议的重构技术是基于物理定律而非出于诸如人工粘性之类的计算考虑,因此天
本文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化混合相云物理方案的基础上,研制和改进了GRAPES短期区域气候模式中的云降水物理显式方案。开展了2004年5月和2003年9月两个短期气候过程的模拟试验,并与部分实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以检验耦合了本云降水物理方案的GRAPES模式对短期气候的模拟能力;其次,分析了暖云和混合相云降水物理方案两种方案模拟的降水、气温、云量等短期气候变量和大气层顶长短波辐射的差异;最后,重点
气象信息存储检索系统是将实时气象资料和历史气象资料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并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由于数据量大,不可能都放在存取速度快而价格较高的磁盘上,因此必须将数据根据其访问频率分别存储在一级磁盘、二级自动磁带库和三级脱机磁带上,并结合使用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迁移软件和存档软件对分布在各级存储设备上的数据进行管理。但由于这些软件之间存在的不衔接,不能对三级存储设备上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也带来了
使用对中国和东亚气候有较强模拟能力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年际变率进行模拟分析,将对改进数值模式的模拟和预测效果,更深入的了解当地气候,从而提高我国区域气候变率和变化的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采用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可由网站http://www.ictp.it/pubregcm得到),为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于近年间研制开发的RegCM2模式的改进版。首先
本文根据1951—2000年7月全国160个观测点降水量资料,首先使用EOF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全国7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主要分布特征划分成7个降水类型:南方类、长江类、淮河类、北方类、南强北弱类、南弱北强类、少雨类。并对每个类型所对应的年份用相关系数和相关概率进行了回代检验。文中对各雨型的同期500hPa、100hPa高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和前期1—6月副高与极涡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
本文从研究信息检索技术入手,探讨了在UNIX和Windows NT网络环境下,应用不同中间件,实现Web信息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一个国家级的气象卫星资料Web检索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实现。该方案基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实际的网络环境、软硬件平台及气象卫星资料存档系统的建设,采用Web浏览器/Web服务器/Web数据库三层体系结构,实现并发布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