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转喻不仅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意义建构的方式。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以相似性为基础;转喻是同一个概念域内的概念突显,以邻近性为基础。本文从隐喻、转喻互动的视角出发,以三种两者互动的模式阐释了诗歌的意义建构方式。以往的对语言意义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应用转喻或隐喻理论分别进行阐释。由于诗歌的意义建构相对其他语言形式更为复杂,单纯用转喻或是隐喻进行阐释不够完整、透彻,所以用隐喻、转喻的互动模式阐释诗歌的意义建构,为诗歌研究的方式提供了补充,使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全面、充分。这种复合式的阐释使读者更易于把握诗歌的精髓与魅力。本文在第二章中对隐喻、.转喻的理论,特别是两者的认知机制分别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两者的互动基础:共同的经验基础、语用含义、范畴结构以及文化模式。第三章集中阐释了三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隐喻、转喻互动模式:古森斯的“隐转喻”模式、门多萨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希拉茨的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棱柱形模式。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诗中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集读本,堪称精华中的精华。本文第四章选取《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歌作为语料,以第三章中的三种模式为基础,尤以古森斯的“隐转喻”模式为重点,详细阐释了所选诗歌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古森斯的“隐转喻”模式中隐喻、转喻互动的四种类型对唐诗的意义建构都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其中“源自转喻的隐喻”这种互动类型应用更为广泛,文中以此互动类型分析了李白、白居易以及高适的三首唐诗。诗歌中有些隐喻是来源于转喻,对这些转喻的阐释,使诗歌的隐喻意义更为明确且易于读者进行理解。“源自隐喻的转喻”这种互动类型相对少见,但在某些唐诗的意义建构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转喻内含隐喻”的互动类型中隐喻内嵌于转喻之中,诗人运用隐喻表达更为深远的转喻意义。在“隐喻内含转喻”的类型中,诗人用隐喻构成宏观的语言背景,转喻内嵌于隐喻中。门多萨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认为转喻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概念互动中对隐喻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他根据转喻映射发生的位置(要么在隐喻的源域,要么在目的域)和转喻的范围(即可能是整个隐喻认知域或只是其对应要素之一)对隐喻、转喻的互动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文章以“隐喻源域中的转喻扩展”以及“隐喻源域中的转喻压缩”两种互动类型分析了王维和杜牧的两首诗歌意义建构的过程。希拉茨的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的棱柱形模式对意义的建构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文章以这种模式分析了李白的《清平调三》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文第五章得出结论:隐喻、转喻互动的三种模式都对诗歌的意义建构过程有强大的解释力;不同模式中隐喻、转喻互动的具体类型在唐诗的意义建构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又以古森斯的“隐转喻”模式中“来源于转喻的隐喻”这种类型解释力最强。这与门多萨关于“转喻在概念互动中对隐喻起到辅助性的作用”的观点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