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越发显著。然而,现阶段我国区域人才集聚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并引发了区域人才供需不匹配、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遭遇人才瓶颈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是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分成东、中、西以及东北四个区域进行分析讨论,主要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两个层面出发,详尽描述了我国现阶段的区域人才空间集聚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探索了区域人才集聚的宏观影响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对人才、机制、人才集聚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给出人才的统计口径,并结合人才集聚有关理论以及人才集聚模式、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为研究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随即,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出发,详细解析了2001年至2015年间我国区域人才集聚空间差异以及动态发展情况,并分析了这种差异性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区域人才供需不匹配、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遭遇人才瓶颈、区域经济与技术差距大等。从人才流动的方向上看,在今后几年人才更多的是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到东部地区。接下来,梳理了我国区域人才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人才集聚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的人才集聚主要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环境、地方公共服务、区域开放度等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且各因素影响程度略不相同。最后,针对我国的区域人才空间集聚现状,在引导合理人才流动上提出一些应对方案与建议。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区域人才集聚的空间差异和促成区域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这对于我国政府引导人才在区域间合理流动,突破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瓶颈”制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丰富人才区域集聚理论、深化人才区域流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