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恢复——从创伤视角解读《童爱》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tage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籍犹太裔作家之一,他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裔作家。由于早年在波兰的生活经历,辛格时刻关注着波兰犹太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也大多反应波兰犹太人所遭受的种种创伤。《童爱》是辛格众多长篇小说之中最倾心打造的作品,描述了主人公艾伦与肖莎在大屠杀前夕的家庭、种族和社会创伤经历以及逐渐走出创伤的过程。国内外对于《童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主题、原型、女性主义等角度,但很少有人运用创伤理论来分析它。  本篇论文对辛格的生活经历、主要作品以及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概述了《童爱》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其的研究。在理论部分,本论文介绍了创伤理论的定义、分类以及发展状况,而创伤理论又可以划分为创伤症状、创伤原因和创伤恢复三个方面。  在主体部分,本篇论文运用创伤理论分析了辛格的《童爱》,探讨了《童爱》中男女主人公遭受了哪些创伤,表现出了何种症状,以及他们是如何治愈创伤,回归正常生活的。创伤理论认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人为伤害都可能对受害者造成创伤,不同的创伤经历造成的伤害各不相同,因而受害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创伤症状。针对这些症状与原因,受害者一般采取建立安全感与自信,重建与朋友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倾诉创伤三种方法来实现自我的创伤恢复。《童爱》中的男女主人公艾伦和肖莎分别遭受了家庭、种族和社会创伤,并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过度、重复体验和回避的创伤症状。最后他们通过重新建立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彼此倾诉衷肠,逐渐走出了创伤。  本文通过对《童爱》中男女主人公所遭受的创伤的研究,旨在挖掘他们各自的创伤原因,分析其症状,揭露其恢复创伤的方法,进而呼吁大家要合理地正视自身的创伤,重建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系,及时地交流与沟通,寻求有效的创伤恢复之法,实现自我救赎。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EFL(英语作为外语)课堂中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EFL课堂中是否应该允许语码转换的存在,如何利用语码转换促进目的语的教与学一直是很多学者和
约翰?契夫作为美国优秀的作家,凭借其短篇小说为大家所知,被誉为“美国郊外的契诃夫”。虽然如此,他的长篇小说却让他名声大噪,其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来自或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
身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的汤亭亭,其华裔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及具有同样身份的华裔女性遭受了来自本民族以及美国社会的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她站在女性和民族的角度创作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来华观光旅游。为了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国内的旅游信息,激发他们来华旅游的兴趣,需要将大量的汉语旅游资料
现代R语中的助动词“夕"表达的意义和功能非常复杂,关于助动词“夕"的研究也非常多。关于连体节时间表现的研究很多,但多限于“时”的基准时的确定问题,主要研究成果有“主节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