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感知及判断能力,深刻剖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文字阅读及表达能力,大胆创新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等,综合程度高。学校开设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科知识的现实价值及意义,并对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加以密切关注。物理学习中,初中阶段男女生成绩无明显差异,但到高中之后,男女生成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年级升高,差异增大,物理学习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以及其中男女生各自表现出的优势和劣势值得我们思考。因此,研究初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性别差异,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实现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对于男女生物理学习差异的研究现状,鉴于这些研究,提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分析了物理学科特点、初高中物理教材特点、男女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特点、方法特点及思维特点;并结合相关理论,包括生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四个方面,探讨了性别差异的不同表现。第三部分,实践调查研究。采用问卷的方式,对中学男女生学习物理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将结果分类整理及总结,为找到物理学习中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原因与策略。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从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品质与思维方式、操作技能)、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对初高中男女生学习物理产生差异的各项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结语。总结全文,指出本论文区别于其他研究的创新点及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通过本文的调差研究,笔者创新性地在教学策略实施上强调了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与迁移的重要性。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迁移与衔接不是初中老师或者高中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中学教师将男女生物理学习性别差异这一问题的重视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初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不能被消除,可是却能够通过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干预,减小这一差距,进而使得男女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