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某种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兴起于清朝末年,并且在民国时期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清政府为了与列强抗衡,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探寻治国发展之路,他们注意到了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再加上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于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职业教育应时而生,而职业教育的实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创办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在我国日益发展的民族工业环境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天津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根据地,因此近代天津职业学校的发展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以近代天津职业学校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和阐述了它的发展动因,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对现代天津职业学校发展的启示。本文所研究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1860年——1949年)天津职业学校的发展,其跨越了清末(1876-1911)、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等三个历史时期。职业学校作为传统教育的改革,将学校所学与社会所用结合了起来,其对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有着不可言喻的贡献的。近代天津职业学校的发展在全国来讲都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我国文化从来都有“借古论今”的习惯,因此在论文的最后一章,着力讨论了近代天津职业学校的发展对于现代天津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也可以作为本文的点睛之笔和对于本课题研究的的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