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以及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被直接融资和创新型金融工具挤压,传统信贷利差业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优化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降低贷款利息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似乎成为了大多数银行的不二选择。以债券、基金为代表的证券资产具有风险小、流动性高、投资便捷等特征,在本轮收入结构转型下成为国内银行的重点配置资产,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国外商业银行大多通过证券投资行为获取存贷业务之外的收入,但此种以投资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是否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是否是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这些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有关银行业收入结构变动的课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首先选取国内二十五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概括2013-2017年间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收入结构转型趋势。接着选出贷款利息收入占比最低的宁波银行作为案例与其他银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研究期间内的年报数据,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国内商业银行正在经历怎样的盈利模式转型,该种转型对于银行自身和整体经济有何利弊;二是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的原因;三是国内不同类型银行的资产及收入结构分别具备的特征;四是未来银行业该如何在实现自身与整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最后得出结论:银行近年来存在过度投资证券资产的问题,对信贷业务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行、银行整体收入结构呈现转型趋势,有悖于政策导向中“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中小微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下宏观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银行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定位,肩负起“服务实体、支持小微”的社会使命,强化贷款业务的主体地位。文末为银行后续的收入结构再转型提出建议:未来银行资产的发展方向仍要重回信贷资产,实现贷款收入占比的回升。特别指出作为城商行,在信贷业务上处于劣势,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专注于服务本地中小企业,提升贷款服务的竞争力。政策方面一是要加快整治银行的高杠杆表外投资业务,完善对于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限制条款;二是要出台相应政策改善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的积极性。鼓励银行加大对信贷业务的投放力度,促使银行利息收入占比的回归,引导银行资金合理投向实体经济,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