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通路。现代研究表明,早期的肝纤维化是可逆的,但到后期出现肝硬化时则不可逆[1]。肝硬化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愈措施[2],这便要求人们早期发现、诊断肝纤维化,并早期给与积极有效的治疗。目前肝穿刺活检是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它其操作为有创性,不易反复广泛使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在无创诊断肝纤维化方面,人们已找出许多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标记物,但尚无法确切的早期诊断肝纤维化[3,4]。本研究意在进一步研究正常大鼠发生肝纤维化到肝硬化过程中血清荧光光谱的改变和不同的激发波长激发的荧光光谱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价值,以找到肝纤维化诊断的新方法。方法 本实验用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分为二组:正常组10只,肝纤维化组7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肝纤维化组应用50%CCL4 橄榄油溶液诱导肝纤维化。正常组大鼠于第7周检测血清荧光光谱,肝组织病理。肝纤维化组大鼠于第4-12周同上处置。根据王宝恩等的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将肝纤维化分为0-Ⅵ级(本文中,将肝纤维化组中0-Ⅲ级称为早期肝纤维化组,Ⅳ-Ⅵ级称为肝硬化组)。分别应用ORIGIN、SPSS软件对所得荧光光谱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结果 取所得荧光光谱二阶导数曲线中前两个波谷值z1、z2,并求它们之间的比值为z1/z2,476.5nm激发光谱的z1/z2 在肝纤维化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肝纤维化各分级之间无<WP=5>显著性差异(P>0.05)。488.0nm激发光谱的z1/z2在早期肝纤维化组与正常组、肝硬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肝硬化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476.5nm和488.0nm尤其后者激发光谱在诊断肝病发展为肝纤维化的倾向上有一定意义,前者无法区分早期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纤维化组与正常组的血清中有几种物质的量不同,这几种物质就可能与肝纤维化相关。进一步明确这些物质并证明他们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进一步完善血清荧光光谱采集及分析的方法有可能实现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