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酸锶钡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ale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最近国内外铌酸盐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差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介电性能测试仪等,系统研究了氧化物取代、玻璃相添加剂及制备工艺对铌酸锶钡陶瓷的微观结构、烧结性能、相组成和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地探讨了二氧化钛的掺杂及烧结工艺对铌酸锶钡陶瓷的相转变、介电性能的影响:当二氧化钛掺杂量y≤0.1时,形成少量的钛酸锶钡(SBT),固溶在铌酸锶钡(SBN)中;当掺杂量y≥0.2时,呈现SBN和SBT两相共存的情况;当烧结温度低于1300℃时,SBTN陶瓷的密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继续升高后,y=0和0.1陶瓷样品的密度有所下降,y=0.2和0.3陶瓷样品的密度略有上升;随着二氧化钛掺杂量的增大,陶瓷样品的介电常数先增大后减小。当y=0.1时,样品的介电常数达到最大,为11798。稀土离子掺杂SBTN样品,La3+离子取代钨青铜结构中的Nb5+离子,形成结构空位,造成晶面间距的减小,Ce4+离子在钨青铜结构中占位较为复杂;掺杂稀土离子La3+、Ce4+的SBTN陶瓷样品烧结后,致密度、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有所下降,介电热稳定性均上升。系统地研究了掺杂碱土元素氧化物对铌酸锶钡陶瓷的相转变、介电性能的影响:碱土金属元素Ca、Mg掺杂SBN陶瓷,Ca2+离子替代钨青铜结构中A位置上的Sr2+、Ba2+离子,Mg2+离子填充钨青铜结构中的C位置;掺杂Ca、Mg的陶瓷样品经过1300℃烧结后,晶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晶体结构仍保持四方钨青铜结构;Ca离子掺杂SBN陶瓷,在150℃和330℃附近分别出现SBN50和(Sr、Ba、Ca)Nb2O6的居里温度峰,随着掺杂量增大,(Sr、Ba、Ca)Nb2O6的居里温度峰逐渐消失;当Mg离子掺杂SBN陶瓷,在150℃和310℃附近出现双峰,并随着掺杂量的增大,双峰合并为一单峰,并向低温方向移动。首次采用低熔点物质掺杂铌酸锶钡,利用两种物质熔点的差异,产生液相烧结过程,低熔点物质包覆铌酸锶钡晶粒,形成“壳-芯”结构,从而改善铌酸锶钡陶瓷的性能。掺杂2wt%CBS玻璃相可以使铌酸锶钡在1100℃低温烧结成瓷,且无明显杂相生成,显著降低了传统工艺制备SBN陶瓷的烧结温度;随着CBS掺杂量的增加,SBN陶瓷的Curie温度点向低温方向移动,Curie温度下的介电常数先上升再下降,介电损耗逐渐降低;当CBS掺杂量高于5wt%时,陶瓷样品中出现明显的CaNbO3相,并对介电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首次采用高能球磨工艺制备铌酸锶钡粉体。球磨后的粉体不经煅烧,直接压片成型,在1250~1350℃下保温1.5~12h制备SBN50陶瓷材料,并对此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和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球磨30h的粉体经过1100℃热处理后合成SBN50纯相;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SBN50陶瓷的介电常数先增大后减小,晶粒大小呈有规律的变化。1300℃下保温3 h制得的陶瓷样品介电常数最高(εmax=1447),居里温度(Tc)为130℃。
其他文献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每次打开支付宝,都会有信息提示:“绿色能量又被某某收取了几克.”rn这是支付宝的公益版块“蚂蚁森林”的信息.偷取能量的总是那几个固定的“勤奋”好友,每
期刊
期刊
京沪高速铁路采用高速轮轨技术,制动系统的国产化备受关注。通常,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采用半金属制动片,要求在摩擦表面温度低于500℃条件下,摩擦系数稳定与磨损率低。本研究
熔融插层是应用传统聚合物共混加工工艺制备聚合物基硅酸盐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溶剂,工艺简单,更易于工业化应用。通过对蒙脱土进行有机化处理,使蒙
磁约束聚变装置变流系统将交流电能转换为可控的直流电压/电流传输给装置内部磁体,从而实现等离子体的产生、约束、维持、加热以及等离子体电流、位置、形状、分布和破裂的控
三月,春风拂面,生机盎然,微笑的春日阳光洒满跳动的音符,拥抱了整个大地,唤醒大自然的一切生灵.rn三月,男女老少相约相伴着,带上铁锹和锄镐,揣着激情和理想,带着绿色的憧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