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极力倡导文学外译的大环境下,作者注意到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对外传播中,戏剧所占比例较少,而在我国戏剧不但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以及表演价值,因其不仅是文学体裁也是舞台表演艺术,兼融文学性与戏剧性于一体。《雷雨》作为中国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不但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也刻画鲜明生动,而这些无不跟其所使用的上百个修辞格有关。因此对修辞及其翻译进行研究是体现原文精髓、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但对修辞进行翻译对于很多译者来说却是不易,缘其形式特殊,有的甚至言非所愿,或者承载太多文化负载现象,因此想要在译文中准确传神地重现原文的形式及含义,译者不仅需要精通两种语言及各自文化,更需要运用相关有力原理对原文进行彻底剖析,推断作者意图,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衡量译文的交际效果,灵活性地选择翻译策略及方法。语用学的一些原理被公认为对很多语言现象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翻译也是研究语言的使用问题,并且同语用学一样也涉及交际和认知领域,因此从语用学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本文就是借助语用学里三大主要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理论的优势,来对《雷雨》中的主要修辞及其翻译进行研究,旨在从王佐良和巴恩斯的合译中总结修辞的有效翻译方法并找到不足,以期能够为戏剧修辞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