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掩味微丸干混悬剂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生物半衰期长,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小,疗程短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2008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国内医院市场规模达到38.39亿元,同比增长了4.20%,其中,阿奇霉素占据54.57%,远远抛离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连续四年稳居大环内酯类市场第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抗生素类其他药物一样,阿奇霉素苦味极重,需要对其进行掩味处理来提高病人的顺应性。根据阿奇霉素在酸中溶解度大和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首选将其制成掩味胃内速释制剂。并且,由于儿童、老人、吞咽困难病人用药的特殊需要,开发阿奇霉素掩味速释液体制剂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进行了阿奇霉素速释掩味液体制剂的研制工作。 方法:包衣材料氨基丙烯酸树脂(Eudragit(R) RL30D)在水中不溶解只溶胀,具有pH非依赖性;甲基丙烯酸树脂(Eudragit(R) L30D—55)却只在pH5.5以上介质中溶解,具有pH依赖性。两种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了一种在pH5.0以下介质中溶解的新材料,可用于掩味包衣。包衣后的制剂在口腔pH(5-7)环境中不释药,在胃内pH(1-3)环境中释药,达到掩味速释的效果。本研究利用这种新材料,采用空白丸芯流化床上药法、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制得阿奇霉素掩味微丸干混悬剂。对流化床上药包衣的处方工艺进行单因素考察,以正交设计实验确立处方工艺。并对这种新型的包衣材料,以差示扫描量热法、薄膜拉伸试验和吸湿增重法,对影响游离膜的玻璃化转化温度(Tg)、机械性能和透湿性能的因素进行考察。以流变学实验筛选助悬剂,考查干混悬剂的流变性能。通过体外释放度实验、人体志愿者实验、电子舌实验评价制剂的掩味效果。并就原料药和掩味微丸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结果:流化床工艺参数中以鼓风流量对效率的影响最显著,阿奇霉素(目标粒径70-100目)载药丸的收率超过90%,载药量20%以上。阿奇霉素包衣微丸(目标粒径60-70目)的收率超过90%。释放度试验显示阿奇霉素包衣微丸在0.1mol/L HC1中2h内可释药完全(超过90%),同时,在pH5.0磷酸盐缓冲液中2h内不释药。考察包衣材料制备的游离膜,发现组分中Eudragit(R) RL30D/L30D—55随着L30D—55比例的增加,总体而言,膜的Tg上升,机械性能变差,透湿性减小。而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TEC)却能改善膜的机械性能,同时增加透湿性。调节RL/L的比例和TEC的含量,可以使膜获得一个适宜的Tg、机械性能和透湿性。经过筛选,选择了分散性好,助悬性好的CL—611做助悬剂,制得的阿奇霉素掩味微丸干混悬剂,沉降体积比合格,再分散性好。原料药与掩味微丸影响因素表明,原料药与掩昧微丸对高温、高湿、光照均不敏感。通过初步稳定性试验,证明制剂稳定性良好。 结论:本研究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掩味包衣材料,并申请了专利。成功研制出阿奇霉素掩味微丸干混悬剂,掩味效果好,质量稳定。开发的小粒径微丸掩味包衣技术,处方工艺简单,可适用于其他多种药物,并且产业化程度高。
其他文献
依然记得两年前的越南之行,美奈沙滩、摩托车,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那是美奈最美好的时光。早晨7点半从胡志明市坐长途车,中午11点半到达美奈,非常方便。我们报了半日游旅
浙贝乙素具有良好的祛痰、平喘、镇咳的药理活性,但是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开发成新药的前景[1],其结构改造后的化合物胆酸浙贝乙素酯亦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平喘活性,同时其毒性明显低于浙贝乙素,因此胆酸浙贝乙素酯具有良好的开发前途[2]。为了更好的阐述胆酸浙贝乙素酯在动物体内的吸收过程,从而解释其对机体产生的药理效应过程,同时阐述其相对于浙贝乙素的毒性下降的原因,本论文建立并验证了以湖贝甲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