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白菜型油菜是青海主要种植的油菜类型之一,杂草是影响油菜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藜与密花香薷是青海油菜田内优势杂草,由于长期单一施用除草剂,导致藜与密花香薷产生抗药性,两者在实际调查中出现种群状态不稳定的现象,研究其种间关系为预测白菜型油菜田杂草群落演替及成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农田物种竞争关系进行一定的补充。本研究采取田间调查结合室内生测试验:(1)对杂草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中主要杂草生态位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菜型油菜是青海主要种植的油菜类型之一,杂草是影响油菜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藜与密花香薷是青海油菜田内优势杂草,由于长期单一施用除草剂,导致藜与密花香薷产生抗药性,两者在实际调查中出现种群状态不稳定的现象,研究其种间关系为预测白菜型油菜田杂草群落演替及成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农田物种竞争关系进行一定的补充。本研究采取田间调查结合室内生测试验:(1)对杂草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中主要杂草生态位进行分析,明确了藜-密花香薷的竞争关系。(2)通过不同密度水平进行取代系列试验,阐明藜与密花香薷种间关系。(3)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两杂草间化感效应,阐明其种间种内关系及对油菜不同品种的化感效应。(4)通过添加活性炭的方法,探究化感作用在资源竞争中的地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青海省白菜型油菜田杂草生态位调查,发现藜与密花香薷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07、2.09,说明其为优势杂草,生态位重叠值为0.63,表明藜与密花香薷之间存在竞争关系。2.藜与密花香薷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藜与密花香薷混播条件下,对密花香薷的生长起负面作用。藜与密花香薷的相对产量总和小于1,密花香薷的攻击力指数与竞争平衡指数均小于1,随着密花香薷的比例的上升,种间的竞争会逐渐减轻。3.藜与密花香薷之间存在化感作用,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对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抑制作用就越明显,两者均存在强烈的自毒作用,且对油菜化感抑制效应均表现为对Z-208强于浩油11号。藜与密花香薷不同部位化感作用强度表现为叶>茎>根。4.藜与密花香薷混播时,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是同时存在的。藜对密花香薷的竞争主要依靠化感作用进行调节,资源竞争不占主导地位。在中等水分条件下,竞争最激烈,化感作用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出现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中,例如散文、小说、尤其是诗歌。它常被用来表达人物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从而突出表达的新颖性。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这一修辞手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工具,在其指导下,分析通感的翻译过程,可以清楚地展现译者的认知活动,从而扩大通感翻译研究的视角。《唐诗三百首》是唐诗的精华,其中包含了许多类型的通感表达,其不仅展现了古诗的新奇
“演唱范式”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念,指音乐创作与演出实践中以“歌声”为视域形成的艺术作品模式,源于艺术家共同体对“歌声”的文化共识。中国歌剧的“咏唱范式”融合了中西方歌剧文化,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其戏剧性因素是范式建构的基础。经历了探索与低潮,“咏唱范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得到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建构。《原野》中“咏唱”在声部间营造出强烈悲剧氛围,凸显了人物唱腔的“表情性音调”;《骆驼祥子》
建国以来的古籍出版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发展历程,在这一段时间内古籍出版的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产生了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以《唐诗三百首》为例,结合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一条主要的时间脉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世纪之交前的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开始之后的头十年。本文就将以此为引,来梳理直至本世纪的头十年为止的古籍出版脉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研究表明,高—低掺杂双层本征非晶硅膜作为发射极可提升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短波段光子QE,改善器件性能。本文优化了透明导电膜ITO(铟锡氧化物)工艺参数的Ar与Ar/O2气体流量比,实验探索了两种结构的双层发射极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ITO最优Ar与Ar/O2气体流量比为50∶40 sccm,载玻片电阻最低为60.2Ω;HWCVD法双层发射极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
唐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精粹和中国文学的巅峰。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结合三美论,即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分析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期促进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学。
乌梁素海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北方生态屏障,其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回归分析对土壤保持、碳储量、产水量、食物供给与水质净化在2000—2010年、2010—2018年、2000—2018年的服务变化和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在流域尺度上探讨降水、气温、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对各项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坡度、植被覆盖度和森林、
“道不离器,译论兼备”的著名汉学家杜博妮于2007年发表Literary translation:the pleasure principle 一文,对文学翻译提出应遵循快乐原则,强调译者应注重译文读者在阅读文学译作时的快乐需求。本文发现了快乐原则与许渊冲的重视读者意识,“乐之”和构建中国学派翻译理论等翻译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许渊冲2000年《唐诗三百首》的英译本进行赏析,发现杜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