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运用高新无缝加工技术生产的内衣,集体贴、时尚、变化于一身,满足了人们对个性、高档化内衣的需求,成为了人们尤其是男士们的新宠。但目前国内无缝内衣生产刚起步,生产工艺参数与舒适性之间的联系尚未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造成产品的普遍舒适性欠佳。因此,男式无缝内衣的压力舒适性问题已成为无缝内衣设计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论文选用相同款式和材料,不同筒径尺寸、组织结构和编织方法的12件男式无缝内衣为研究对象,通过120名年龄在20~28周岁较符合M号体型的青年男性分别在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穿着无缝内衣,对无缝内衣的压力舒适性进行研究。
首先,采用AMI3037-10气囊式接触压力测试仪测试男式无缝内衣分别在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的客观压力值。运用数学统计描述方法得到,静止状态上体部位压力分布规律为上肢部大于躯干部,后身大于前身,下体部位压力分布规律为边缘部位大于中心部位,压力分布由边缘至中心而减小;对不同动作下部位服装压力的分析可得,皮肤伸长和服装贴体度大,服装压力则会增大,反之减小。
其次,采用5级评定标尺对男式无缝内衣分别在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的穿着压力舒适感进行主观评价,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模糊意见集中决策方法对数据的分析发现: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各部位主观压力舒适评价的排序大致相似,即上肢部、上衣侧缝部、臀部和腹部主观舒适度较好,背部、肩部、胸部、臂干部、腰部和下肢部主观舒适度较差。并用箱控图分析得到在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男式无缝内衣15个部位的舒适压力范围。
再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衡量男式无缝内衣舒适压力的关键部位。上体衡量部位为肘部、肩部和胸部;下体衡量部位为腰部、臀部和小腿部。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静止状态和动作状态下上体、下体舒适压力衡量部位与主观压力感受间的关系式。
最后,通过将研究结论应用于企业实例的验证,证明了本课题确定的舒适压力范围的正确性和建立的预测主观压力感受关系式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无缝内衣压力舒适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无缝企业能够在批量生产前预测服装压力是否舒适,解决男式无缝内衣压力舒适性问题,进而为合理选择生产工艺参数和制定服装规格尺寸提供了指导。它对推动整个无缝内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