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聚落是在非城市的地域范围内,当地的居民进行生产、生活以及居住的地方,它的早期形成和形成之后的发展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影响因素当中自然和人文这两个影响因素对于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以贵州省镇远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于该研究区的遥感影像通过使用目视的方法对于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在野外调查之后,建立进行遥感解译的标志同时再次出野外进行复核进而在室内完成对于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的内容提取乡村聚落和影响因素的数据信息,完成研究区(镇远县)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分析了海拔,坡度和水系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发展,交通道路,人口结构和城乡规划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对贵州省镇远县乡村聚落的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对于乡村聚落的研究情况和近几年以来对于乡村聚落发展的前沿进展,以及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的意义所在。(2)主要介绍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中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资源现状和社会经济概况中的不同结构中的人口情况、镇远县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在第二次土地利用类型调研中镇远县的土地利用的情况,对于研究区(镇远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进而对于研究区(镇远县)的当前乡村聚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搜集资料为提供研究的精确数据,所以需要进行精确的解译,为下一步解译打下基础。(3)进行遥感解译的准备工作,结合3S技术进行野外调查建立解译标志并完成图斑解译工作,获取遥感影像的基本情况和影像特征,要使用的影像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所拍摄的遥感影像,所用的遥感影像是根据项目所提供的先前已经经过了必要的预处理阶段,影像的清晰度和精度已经满足了对于乡村聚落的研究的需要,所以对于遥感影像仅仅需要进行重新定义它的地理坐标系,并且对数据和影像进行地理校正和配准,以及在明确了解译对象后,建立遥感解译标志是野外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操作的步骤。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针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概况信息和自然属性进行提取研究,使用目视解译对数据进行解译并进行乡村聚落的数据提取,以野外实地调查建立的解译标志类型为主要参考,随后进行野外实地复核验证解译数据的精确度并根据解译的成果进行修改,使得数据可以满足关于乡村聚落研究的需要,最后研究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的信息数据,结合研究区矢量边界图以及运用ArcGIS10.2掩膜工具提取获得研究需要的DEM数据,生成海拔分级图,再通过计算生成坡度分级图。在此基础上,根据遥感解译生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海拔分级图和坡度分级图,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当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分析,为研究镇远县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区奠定了数据和理论上的基础。(4)通过前期数据处理,使用ArcGIS10.2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镇远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从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规模特征和离散特征入手,分析介绍了乡村聚落的规模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离散特征。从基本规模特征看,2018年镇远县共有4552个斑块,总面积为2971.6hm~2,占镇远县全县面积的1.6%,平均斑块面积为0.65hm~2,最大值为18.7hm~2,小于平均值的共3166个,占69.6%,大于平均值的有1386个,占30.4%,从而可以得知镇远县乡村聚落数量庞大,小规模乡村聚落为主要形式存在,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数量较少;在空间分布特征的角度镇远县不同地区之间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乡村聚落核密度估计值在空间分布整体上大致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总结起来说就是镇远县全县整体的乡村聚落数量“东北密集,西南稀疏”,两条大河的谷地地区的分布作为集中,数量多、密度大;在离散特征的角度,镇远县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5)在分析遥感影像数据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镇远县自身区域性,分别从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经济影响两个方面,利用空间叠加分析、核密度分析和多环缓冲区分析方法,选取了高程、坡度、水系、社会发展、交通道路、人口结构和城乡规划等7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探究,简要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其中定量分析了自然条件因素中的高程、坡度、水系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交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