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进行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研究区域,分别对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城市旅游“点-轴”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群)形成机制、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等相关论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依据、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概念界定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再次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概况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内容体系、技术路线与方法。第二章首先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与特征;其次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分布形态进行了分析;再次从旅游资源区位因素、旅游市场区位因素、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旅游集聚因素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等方面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两方面阐述了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基础理论;最后基于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视角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产业机理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基本概念、内涵与分类及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其次对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城市旅游增长极理论的异同及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对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从城市旅游资源与区位条件、城市旅游业作为城市推动型产业、持续增长的城市旅游需求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首先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土地投标租金模型,对城市旅游核心区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城市旅游边缘区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等方面对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统筹和谐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构建了大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模式,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及其总体演变趋势与形成机制。第五章首先对旅游“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基本要点、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城市旅游发展轴线的基本概念等进行了探讨;其次对旅游节点系统的形成机制、旅游交通发展轴线的形成机制、旅游发展水轴线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对城市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影响机制;最后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研究区域,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第六章首先对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群)的概念、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论述;其次从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及城市商业游憩业在城市游憩商业空间集聚区集聚所获取的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效应等角度对城市商业游憩空间集聚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经济学解释;然后从形成的资源与区位基础、大中型自然与商业游憩项目的建设、南京河西新城的建设、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自然与商业游憩者的休闲需求等六个方面对南京河西新城自然与商业游憩空间集聚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共同的自然与人文基础、发达的城市与旅游经济、旅游经济全球化、旅游交通通道、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为论文主要研究结论、论文创新点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