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微生物菌群的选育及除铀效能试验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iping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铀废水的处理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物理、化学法存在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利用微生物进行含铀废水的处理,具有低耗、经济、环保的优点。作者从铀尾矿库中选育出土著微生物菌群,并探讨微生物菌群对U(VI)的去除效果及机理,考察温度、p H、U(VI)初始浓度、菌体投加量对微生物菌群吸附U(VI)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考察死活微生物菌群对U(VI)的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菌群对U(VI)的耐受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微生物菌群的群落特征,并通过SEM-EDS(扫描电镜-能谱)、FTIR(红外光谱仪)和XRD(X射线)分析除U(VI)机理。结果表明:选育的微生物菌群主要包含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黄金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58%、25.49%、12.82%、8.5%。通过研究现状分析这些微生物都具有抵抗铀及其他重金属毒性的特性。因此,将此微生物菌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微生物菌群在p H为7.0、温度为30℃、U(VI)初始浓度为9.6mg/L时,其对U(VI)的去除率均能够达到96%以上。活微生物菌群与死微生物菌群在反应时间t=0.5h时对U(VI)的去除率分别为86.5%和77.8%,最终去除率分别为96.87%和85%。说明微生物菌群对U(VI)不仅有吸附作用还有还原作用。将微生物菌群分别置于U(VI)浓度为0、5、10、30、50、80、100、120mg/L中观察其生长状况。发现在U(VI)浓度为80mg/L时微生物菌群生长良好,超过100mg/L时微生物菌群生长受到抑制,微生物菌群相对于单一的微生物具有更好的耐铀性。将微生物菌群在自身营养充足的情况下重复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时,发现微生物菌群对U(VI)依然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SEM-EDS显示微生物菌群与U(VI)作用后细胞周围出现颗粒物,微生物菌群数量较多并紧密堆积,出现的铀峰占细胞重量比的28.10%,表明微生物菌群对U(VI)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FTIR结果显示微生物菌群细胞中氨基、羟基、羧基,酰胺和磷酸根基团在除U(VI)过程中占主要作用。XRD显示说明微生物菌群对U(VI)具有一定的矿化作用。综上所述,微生物菌群对U(VI)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和一定的耐性,其去除机理为以吸附和还原作用为主矿化作用为辅的生物沉淀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中学职前英语教师这一群体逐渐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文献中有关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多关注在职英语教师,且多采用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
过渡金属磷化物是继过渡金属碳化物和过渡金属氮化物之后出现的一类新型催化材料。因其具有与前两者相似的物理性能以及更加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故已成为目前催化材料研
苯炔中间体有很强的反应活性及较好的区域选择性,在构筑环状化合物特别是一些特定的复杂稠环化合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有机膦试剂能广泛应用于分子结构中官能团的转化、分子功
作为现代无线通信、导航、射电天文、遥感等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电子器件,相控阵天线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平面广角扫描相控阵天线能实现更大扫描范围的覆盖,则可以减
室内定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人们位置信息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室内定位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Wi-Fi技术、红外线技术、超宽带技术、蓝牙技术、可见光技术等
锦鸡儿属植物在我国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形成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地理替代分布种,为研究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提供良好的材料。本论文以分布在湿润地区的锦鸡儿(Cara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东南亚地区也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战场。在“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指导之下,由于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政
涝渍灾害明显对农作物生长有负面作用,每年因涝渍灾害使农业减少收入巨大。造成涝渍灾害的因素范围广,涝渍灾害的定义有从土壤角度和植物角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收集资
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当今社会对于二次能源与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然电池这种能量转化装置也不例外。早在2000年,就有研究人员报道过纳米尺寸的过渡金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沙表面易于形成干砂层,干砂层能够抑制包气带水和潜水的蒸发。地下水浅埋区,风能够促进潜水的蒸发,因此,研究不同水位埋深下风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