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体,为震后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震后大多拦挡坝被淤满,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其根本原因为对特殊的震后泥石流物源起动机理认识不深刻,工程设计所需的泥石流一次冲出量及动储量仍采用震前的常规计算方法,导致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迄今为止,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年有余,震后泥石流以及雨季水流作用,使得沟道物源已逐渐成为了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主要物源之一。“宽缓”型沟道因沟床坡降缓、平均宽度大、流域面积广的特点,利于堆积体淤积,震后极端天气可能爆发大规模泥石流。因此,研究震后“宽缓”型沟道物源的起动机理及动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科学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文以七盘沟下游“宽缓”型主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勘察,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室内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分析研究震区“宽缓”型泥石流沟道物源起动机理及侵蚀规律,并建立了动储量的评价模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堆积体的颗粒含量及结构组成影响失稳侵蚀的变化过程。各侵蚀过程为:细粒土由前缘出现细沟,逐渐发展为拉槽直至后缘,形成冲沟;粗粒土由前缘坍滑失稳,呈溯源侵蚀的特点;上细下粗土由分层处开始侵蚀,其后逐渐贯穿至后缘;上粗下细土由前缘侵蚀,后方粗颗粒滑动铲刮前缘细粒土。(2)泥石流起动瞬间,粗颗粒主要以滑动、跳跃、滚动三种形式起动,受堆积体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影响,可为一种或者几种形式的混合;细颗粒在33.2mm/h雨强下沿纵剖面迁移有如下规律:细粒土内部结构孔隙小,渗流作用下细颗粒易堵塞,不易迁移汇集;粗粒土内部结构孔隙大,渗流作用下细颗粒易贯通迁移,沿堆积体由后缘至中部易迁移汇集;上细下粗土位于中间径流部位,有明显迁移汇集;上粗下细土除中间前缘部分细颗粒有流失外,其余部位细颗粒迁移不明显。(3)粗粒土在雨强49.1mm/h及上粗下细土在44.4mm/h和49.1mm/h时,因堆积体由坍塌失稳起动,侵蚀宽度在前缘部分先增加后减小,其余试验组侵蚀宽度由前缘至后缘减小;侵蚀深度与雨强有直接关系,雨强越大,侵蚀深度越大。雨强为33.2mm/h时,侵蚀深度曲线较为平缓;雨强38.1mm/h~49.1mm/h时,下切侵蚀作用强烈,曲线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大侵蚀深度一般出现在前缘最后端或者中部。(4)通过采用Origin Pro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得到了以降雨强度为影响因素的动储量评价模型,细粒土:n=0.0011eq/4.875+3.093;粗粒土:n=0.00005eq/3.74+1.175;上细下粗土:n=0.02062q2-0.8803q+7.58828;上粗下细土:n=1.86q-63.476(n(%)为动储量与总储量的百分比;q为降雨强度)。选取震区典型的宽缓型沟锄头沟和七盘沟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偏保守,能满足要求,随着震后沟道物源的演化,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