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模式控制方法对比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害资料表明,我国建筑抗震规范所倡导的结构破坏模式未能实现,引起了学术界与工程界的高度重视,并因此开始对我国建筑抗震规范条文在控制结构破坏模式的有效性展开了理论与试验的研究,此外,也有学者将目光投向抗震设计经验丰富和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新西兰等,考察这些国家的抗震规范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法,并与我国规范进行对比研究,以反思我国规范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在中美两国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思路和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以中国8度0.20g区为基准,进行两国规范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并考虑横向钢筋配筋量对两国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的影响,对所设计结构进行不同地震记录及不同地震强度的输入,对比其在地震作用下不同的非线性动力反应,从塑性铰的分布位置、出铰顺序和破坏程度等方面来考察两国规范对框架结构破坏模式控制方法的异同。基于上述工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在结构设计方面,美国采用周边抗震框架结构形式,仅由边榀抗震框架来承担整体结构的地震作用,其柱截面尺寸较大,除底层柱纵筋配筋率小于中国外,其余楼层柱纵筋配筋率两国结果相差不大,美国略高;美国规范对梁端、柱端加密区箍筋要求十分严格,其配箍率较中国大出许多。从整个结构设计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特殊框架结构采用低承载力高延性的设计思路,设计地震作用比中国低,但在抗震构造措施上,尤其是箍筋配置方面比中国严格许多;②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整体反应方面,对于采用了综合框架模型的中美框架结构,中国模型的整体变形仍然以剪切型为主,而美国模型的整体变形中弯曲变形成分较多,与中国框架结构变形趋势存在一定差异;③无论是单榀抗震框架还是简化后代表三维空间结构的综合框架,中美两国模型的破坏均为“梁柱混合铰”模式,但是中国模型柱铰位置较为分散,分布于各个楼层,而美国模型柱铰集中分布于底层柱底,因此美国框架结构有着与中国框架结构不同的耗能机制,即允许底层柱底出铰,通过其变形来耗散能量。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灾害时有发生,每年发生的各类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生活造成严重威胁,起着生命线作用的交通线也时常被破坏,其
本文主要研究了动静荷载下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极限状态下墙后滑动楔体的滑裂面形式,双层黏性填土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挡土墙稳定性分析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理论。
岩石材料的本构模型和裂纹扩展模拟方法是岩土工程中两个相关联的重要问题。由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建模简单、适应性强,所以一直是岩石断裂破坏分析的普遍方法。但是连续介质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的大量涌现,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高层建筑与地下工程的大规模兴建;与此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一
目前,普通的实心楼盖及空心楼盖已无法满足更大跨度及对抗裂性能要求高的建筑。预应力混凝土蜂巢式空心楼盖将预应力技术和空心楼盖技术相结合,适用于跨度更大的建筑,同时蜂
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材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由于再生粗骨料表面附着旧砂浆,所以再生混凝土存在旧砂浆—原生粗骨料和新砂浆—旧砂浆双界面过渡区,从而影响到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把再生混凝土视为由新砂浆、附着旧砂浆、原生粗骨料、新砂浆—附着旧砂浆之间的新界面过渡区、附着旧砂浆—原生粗骨料之间的旧界面过渡区组成的五相复合材料,从有限元数值模型和等效扩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煤矿巷道施工环境复杂,加之地应力大,围岩的稳定性及服役寿命受到很大威胁。本论文以延长煤矿巷道混凝土使用寿命和改善施工环境为出发点,以喷射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该材料耐久性的硫酸盐侵蚀和氯盐侵蚀进行了系统的室内模拟试验,并在淮南矿业集团朱集煤矿进行工程应用。喷射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是以喷射素混凝土为基体材料,将膨胀剂和钢纤维均
对现有钢筋混凝土梁,由于设计水准提高及使用条件改变等原因,常常导致梁因受剪承载力不足需予以加固。预应力钢带加固作为一种新型加固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且施
钢筋混凝土柱子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碳化、碱骨料反应、雨水腐蚀、抗冻抗渗性能缺陷、钢筋的锈蚀,使得此构件不能满足正常功能的使用,加上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等原因,对
钢管混凝土拱桥常年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受到日照辐射、昼夜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对桥梁自身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建造在高原山区这种具有昼夜温度变化大、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