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广义货币供给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即M2/GDP来衡量一国或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或货币超发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31.51%上升至2015年的202.06%,已然突破比值2。而且不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作横向对比时,我国M2/GDP比值都名列世界前茅。这一奇特的现象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这一比值的上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因此,分析我国较高M2/GDP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避免过高M2/GDP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各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值得借鉴的地方。接着,本文阐述了我国M2/GDP比率变化的主要表现,运用Eviews软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对M2/GDP进行长期趋势和周期性趋势研究,发现我国M2/GDP比值不仅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而且呈逆周期变动趋势。同时,将我国M2/GDP比值从横向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进行对比,发现其比值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应该承认,我国M2/GDP比值偏高现象是由我国经济金融中的许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但最终要厘清这一问题,作者认为还应当从我国相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超发的货币出发,所以本文主要从货币层面分析我国M2/GDP比率增长过快的原因,同时考虑货币的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就货币供给结构的分析来看,我国M2/GDP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准货币的过快增长引起的;就货币供给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M2的快速增长进而导致M2/GDP比值上升的原因在于我国以再贷款或外汇占款为主要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就货币需求视角的分析来看,货币的交易性需求、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和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共同导致了我国M2/GDP比值不断攀升的结果。为了实证分析M2/GDP比值上升的原因,本文结合相关经济数据,建立了相应的经济计量模型,选取了货币流通速度V、经济增长率JZL、储蓄率CXL和国内信贷比率XDL,并引入外汇体制改革G这一虚拟变量共5个变量,基于1978年至2015年的数据,运用经济计量软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表明,V、JZL、CXL、XDL和G都是被解释变量M2/GDP的Granger原因,并且,M2/GDP、V、JZL、CXL、XDL和G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后,本文基于M2/GDP的理论影响因素和实证分析结果,从降低居民储蓄率、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和合理处置不良资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