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流行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是区域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血吸虫病被称为“瘟神”,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在建国后成为我国流行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本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地方文化视角开展研究。本文选取江西省“余江血防”为个案,借用“文化模式”、“文化权力”概念、原理,深入探讨疾病防治与文化之关系,以及疾病防治下地方疫区文化的变迁路径。并结合时代背景,窥探这一文化变迁背后的历史深层次内涵。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于自然条件、人为卫生习惯、社会医疗状况、国家权力缺失等因素,血吸虫病肆虐。严峻的血吸虫病对疫区人民的身体、心理都产生了极大危害,疫区社会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病态社会”。“病态”的社会带来文化的“病态”,表现为迷信盛行,社会风尚冷漠自私,社会心理消极麻木,由此也产生了疫区独特的疾病歌谣。第二部分,20世纪50年代,在强大政治推动力下,余江消灭了血吸虫病,改造了社会,也间接的改造了疫区旧文化。表现为文化环境转变,迷信观念的渐除,区域风尚、区域关系的好转,群众心理、精神面貌的转变。余江地方文化出现了“病态”到常态的回归。第三部分,余江血防、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力。20世纪50年代,国家权力下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下移。此外,疾病防治也是新政权合法性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疾病隐喻也将血防与政治挂钩,促进了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在地方的开发、传播,达到了中共对“文化权力”的掌控,催生了一种富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激情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共“文化权力”控制下的产物,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延伸。第四部分,社会记忆建构与“血防文化”塑造。余江血防开创了世界血防奇迹,具有历史典型性与文化可塑造性。余江县利用该历史事件,通过意图性纪念物、纪念空间,进行情感调动,记忆唤起;利用国家仪式,确定余江血防纪念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进行记忆建构;利用新闻报道、血防文学、血防电影、血防戏剧、血防课程、血防实践等形象文化,重构社会记忆。从三个层面去建构血防社会记忆。此外,余江县也加紧“血防文化”精神建构。社会记忆建构与精神建构相结合,形塑了具有余江特色的“血防文化”。第五部分,归纳余江地方文化变迁可以发现:第一,从横向看,其变迁路径经历了由“病态文化”向浓烈意识形态的“激情文化”,再到具有特色的“血防文化”的变迁。这是文化“病态”到常态,“激情”到理性的文化回归、升级过程,是地方文化的新旧交织、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过程。第二,从纵向上看,发生了由国家追求“文化权力”控制,主流文化的一元、主导,到追求地方文化特色、多元的转变,反映出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变化。第三,通过对余江“血防文化”塑造的分析,建构“历史事件与地方文化塑造模式”,即如何通过利用地方特色历史事件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