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其惨重,灾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更是不堪重创,严重影响到其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作为建国以来强度最大、损失最重的一次地震,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震灾后青少年内心创伤的抚平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抗震救灾工作转入重建后期,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背景下,以汶川震灾后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实证角度出发,以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获取震灾后两年青少年人生态度、价值评判、观念意识等身心变化现状,综合探析了自我、社会、学校、家庭、文化等主要影响因素,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强力支撑。由此立论,重点引入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的概念、内容、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强调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为灾后重建“应有之义”,地震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成长的重大“契机”。在反思中看到了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需长效推进,精神重建更侧重“塑”的必要性所在。最后,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合力重建”角度对如何加强震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提出对策思考,旨在使其心灵受到慰藉,精神有所依托,生存富有意义,最终实现生命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
当今时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重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或思潮,正是各国政党在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不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观,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的民主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发展并不断完善,
本文的问题意识主要有两个:一是何以完善和发展法律博弈理论;二是如何将法律博弈理论应用于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法律实践当中。首先,法律博弈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其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