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康德的二元批判哲学为进路,对语言意义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区别于以往意义理论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限定摹状词、专名和指示词进行了例示说明。首先,本文对诸多传统的意义理论进行了回顾与介绍,以“经验论”和“理性论”之争为历史背景,考察了“语言意义问题”的性质、由来和地位,揭示了传统的意义理论似乎都是经验论在语言/意义领域的延伸与表现,强调的是语言与现实世界(经验)之间的联系。然后,作者对康德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起源、意义及其关键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对经验论和理性论二者矛盾的统一与批判,不仅成功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形而上学知识,而且还对科学知识作出了合理的说明。其中,作者分别论述了康德关于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的三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三分,以及主体、现象和客体的三分,指出康德哲学中的判断形式似乎可以化约为分析判断本身,而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似乎可以化约为空间本身。以此为基础,作者对“内向指称”意义理论进行了理论建构,提出了“语言属于感性直观”的观点,论述了作为感性直观的语言是如何运作与衍化的,理性与自在之物是如何以语言为基础完成对知识对象的共同建构的,以及语言又是如何使得意义和概念成为可能的,厘清了语言、知识和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的哲学观进行了批判,对语言相对论的“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作出了反驳。最后,作者以“内向指称”意义理论为框架,对限定摹状词、专名和指示词“我”进行了例示说明。对于限定摹状词,作者通过对唐奈兰限定摹状词理论的修正,论证了指称性用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确指性用法和偏指性用法,提出了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的簇模型。对于专名,作者介绍了克里普克对关于专名指称的限定摹状词理论的批判,讨论了克里普克自己的历史因果理论以及这一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修订理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论述了产生这些困境的根源,并证明了以“内向指称”意义理论为进路考察专名问题的可能性、合法性和解释的充分性。对于指示词“我”,作者介绍了丹尼特和普特南的“钵中之脑”思想实验,论证了这两项思想实验的设计理念及其蕴含的哲学立场将使“我是谁?”的问题成为无解。为此,作者修改了“钵中之脑”思想实验,论述了“我”所指称的对象的可撤销性、不可及性和可化约性的特点,最后以一种物理主义的观点解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其他文献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影响我国玉米产量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寄主、传播方式以及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和抗病育种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选育抗病品种是解
<正>近几年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都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教材增加了童话体裁的课文。童话以其语言浅易、生动,插图色彩鲜艳,情节奇妙变幻让儿童百读不倦。但是,英语童话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可以视作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在阐释学的视域下,这一命题或可细分为"实事求是者"(阐释主体)、"实事"(阐释对象)、"求"(阐释方法)与"是"(阐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是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是机会平等的发
<正>单元主题是教材单元内容的主旨,也是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教学目标。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专题复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正>刀具几何角度在《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中是一个难点.按投影作图方法绘制刀头几何形体,是认识刀具切削部分几何形状、进行求解诸派生角度、图解法分析刀具的基础.而对刀
<正>二十世纪初,中日学者开始将儒佛道三教关系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事实,但是直至世纪之末,学术界才从思想和哲学的层面深入地探讨三者的关系。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互动产生归属关系,对自己的归属需要的认知、情感体验及相应行为。群体认同是指个体与群体基于群体成员身份意义的心理联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