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后现代主义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出了许多诸如《宠儿》、《秀拉》等富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作品。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天堂》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来研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对传统的叙事特征的颠覆。本文由前言、主体部分、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对作者生平和《天堂》这部小说做了简单的介绍;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进行了概述。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传统的叙事技巧的颠覆。莫里森在小说中运用了被后现代主义作家经常使用的戏仿和魔幻现实主义技巧。她通过戏仿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的种族主义,巧妙的对美国社会进行了讽刺并表达了她希望消灭种族歧视的美好愿望。另外,通过魔幻因素与现实因素的并置,和对圣经神话原型和象征的使用,展现了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第二章研究了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传统的叙事结构的颠覆。她通过碎片化的情节和时间空间的移置呈现了一个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一方面,从总体来讲,这部小说是碎片化的,它是由九个碎片化的章节组成;甚至具体到每一节,情节也是碎片化的。另一方面,在小说中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完全发生了混乱。这种非线性结构和传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小说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章研究了莫林森在《天堂》中对传统的人物刻画的颠覆。不确定性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人物塑造的原则在这部小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部小说中不确定的人物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确定的人物。本章从三方面论述了《天堂》中人物的不确定性:短暂的人物关系、混乱的精神状态、以及模糊的人物身份。首先,修道院的女人与他人的关系总是短暂的;其次,小说中的大多数人饱受精神上的煎熬;另外许多人物的身份一直不为读者所知。所以这些充分的说明了人物的不确定性。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莫里森有力地对传统的人物描写进行了颠覆。在结语部分,本文指出托尼·莫里森在《天堂》中成功的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特征,而且分析她的作品对研究后现代主义和深入了解种族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