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近47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1961~2007年长江三角洲59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61~2007年各月北半球5°×10°(纬度×经度)500hPa高度场资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为副高)5个变量参数资料等,采用趋势分析、EOF分解、旋转EOF分解及滑动均方差等多种统计方法和天气学方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降水量及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影响该地区夏季降水的物理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地区全年及秋、冬季降水量平均值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在夏季,降水分布型除一致偏多(少)型外,南北相反分布型也比较明显,其它季节主要以全区一致偏多(少)为主。自1961年~2007年,长三角地区全年、夏季和冬季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夏季降水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另外,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减少趋势。(2)长江三角洲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的分布。近47年来,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最明显,而夏季气温升高幅度相对较弱;特别是1990s以来增温幅度加剧。从区域分布来看,增温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沿较大城市中心呈带状分布,表明城市化影响较重。(3)初步探讨了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成因,发现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形势、副高和ENSO事件密切相关。其中阻高是否存在以及副高、东亚槽、印缅槽等系统的位置和强度都会影响长三角全区或局部的降水异常。此外,不同时期开始的ENSO事件也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的降水异常。(4)长江三角洲地区春季和冬季日最大降水量的分布为南多北少;夏季东南少西北多;秋季则相反,东南多西北少。春季和秋季日最大降水量总体上有较弱的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在各个季节,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此外,小雨日数呈北少南多分布,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中雨日数总体上呈较强的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除长江以北少数地区有所减少外,大多数地区有增加趋势。(5)长江三角洲气候变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全区年平均及各季节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升高最为明显,但不同地区增温幅度有所不同,也表现出受城市化影响的特点。此外,全区的高温日数也有明显上升,低温日数有明显下降。
其他文献
机车及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轴承等部位的摩擦作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本属于正常现象,但当机车或车辆轴承部位出现故障、或者由于作业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车辆报轴运行时,产生出的热量将会成几何状态上升。轻则导致车辆延误影响运量,重则有可能有燃轴或切轴导致车辆脱轨甚至车毁人亡的事故发生。现如今列车运行速度在一步步提高,万吨重载货运列车也很稀松平常,这就更需要重视列车轴部的安全,因为正是它们支撑起了这一条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和n2气氛退火处理制备了多晶ga2o3薄膜和cu掺杂ga2o3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对ga2o3薄膜和cu掺杂ga2o3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
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中太阳能是最活跃的领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C)以低成本、多彩透明、高光电转换效率等优势,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内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DSC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能够走上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在染料分子设计上,诸多研究集中在电子给体、π电子共轭桥和电子受体/吸附功能团的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在物理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学习效率 辅助教学  【中图
本课题以衣内湿度、温度为主要指标,研究分析不同松量和不同内层材料对完全不透湿T恤款式服装的衣内微气候的影响,确定理想的服装条件,进而为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提供一定的参考
由于人类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加重等多重因素影响,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传统药物治疗对肿瘤靶向标记策略多采用靶向配体与成像剂或药物载体在体外相连的方式,但该方法因成像剂或药物载体的分子量大,其空间位阻效应极大地影响了靶向配体的体内靶向效率,进而降低了探针利用度、成像对比度和在肿瘤滞留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对肿瘤的高灵敏度检测和特异性靶向,本文利用生物正交这一高效迅速的自发性反应概念,对装载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促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为国际汽车工业竞争的热点。纯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以及充电设施不完善一直以来是制约纯电动汽车普及和发展的瓶颈,而混合动力汽车兼顾了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优点,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具有功率密度大的特点,能够充分回收车辆的制动能量,适用于频繁启停的车辆。本文针对传统的单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