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种滨藜属植物——异苞滨藜和野榆钱菠菜为材料,围绕种子多型性这一主题,对2种植物的种子形态特性及其萌发行为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异苞滨藜
异苞滨藜具有2种类型的种子,黑色种子和褐色种子。褐色种子成熟后即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最终萌发率都在80﹪以上。黑色种子仅在5/25℃条件下有较高的萌发率(>70﹪),而在5/15℃;15/25℃条件下,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较低(<20﹪),2星期的层积处理和划破果皮和种皮能够有效地加速和提高黑色种子在3个变温条件下的萌发,储藏1a后,异苞滨藜黑色种子的萌发率显著提高。表明黑色种子处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状态。
苞片中盐含量低,苞片对褐色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但苞片作为散布结构保证植物有足够的机会得到散布。
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异苞滨藜褐色和黑色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降低;褐色种子在1.4mol/L的NaCl溶液中仍有少量萌发:黑色种子在0.4mol/L的NaCl溶液已没有萌发。在4mol/L的高盐溶液中处理20d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黑色种子的萌发恢复率较高(84﹪),褐色种子的萌发恢复率较低(46﹪)。表明盐分对黑色种子萌发的抑制主要是渗透效应,对褐色种子萌发的抑制除了渗透效应外,还有离子效应。
2野榆钱菠菜
野榆钱菠菜具有3种类型的种子,褐色种子和2种黑色种子。以野榆钱菠菜的3种果实(种子)为材料,在在3个变温条件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新采收的褐色种子(C型)成熟后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并且在5/25℃下的萌发率最高(>90﹪);黑色种子(A型和B型)存在休眠现象。划破种皮,12-16w的低温或0℃下层积处理能够有效地加速和提高黑色种子(A型和B型)的萌发率,表明黑色种子的休眠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
储藏3a后,A型和B型种子的萌发率分别提高到48﹪和58﹪,储藏2a以上的C型种子几乎不再萌发。
苞片通过渗透效应能抑制C型种子萌发,冲洗或浸泡能有效解除苞片的抑制作用。
随着盐浓度增加,C型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恢复率显著降低,低浓度的NaCl溶液主要通过渗透效应影响种子萌发,而高盐溶液中主要表现为离子效应。